日俄战争期间中日关于东北矿产资源的交涉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9 12:11

  本文选题:日俄战争 + 矿产资源 ; 参考:《辽宁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日俄战争期间,围绕中国东北的煤、铁等矿产资源,清政府作为特殊的“局外中立”方与日本产生了一系列权益交涉。这些外交交涉对近代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的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日俄战争前国人与俄日对东北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采概况。通过对比分析甲午战后到日俄战争前日俄两国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势力渗透状况,说明正是由于沙俄政治势力的过分强势侵入,及其对东北矿产资源的强占与掠夺,从而对日俄战后中日关于矿产开采权益的交涉与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的外交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中日关于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强占、掠夺、私自占地开采的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权展开的一系列交涉。通过日俄战争中日本忽视中立条规,擅自开采军队所到之处的矿产资源,并且于清政府多次交涉后拒不交还的事实,揭示日本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有计划地逐步侵略中国东北。 第三部分以日俄战争后的中日北京善后会议交涉为切入点,通过战后“满铁”公司的设置与运作,着重介绍了日本通过中日善后会议使其强占的部分东北矿产合理化,并以“满铁”为基础,变相掠夺东北矿产资源的事实。不仅揭示了清政府试图维护中国主权的立场,还揭示了日本是有目的的为攫取中国利权而谈判。 最后通过比较日俄战争时期与甲午战争之前、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中日外交关系的特征,直接揭示日俄战争不仅仅是日本与俄国争夺军事战略要地,更是日本对华政策中的政治和经济的侵略性的重要体现。从而深化理解这一时期的中日关系在近代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
[Abstract]:During the Japanese-Russian War, the Qing government, as a special "outside neutral" party, negotiated with Japan a series of rights and interests around coal, iron and other mineral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se diplomatic representation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modern time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before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filtration of Japan and Russia into the Northeast region of China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and Russian War, it is explained tha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 excessive and powerful invasion of political forces in Czarist Russia, as well as the seizure and plunder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the Northeast. Therefore,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on mineral mining rights and interests after the war and the diplomatic attitude of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Japanese-Russian War have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The second part focuses on a series of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on the exploration and mining rights of mineral resources which were occupied, plundered and privately mined by Japan during the war between Japan and Russia. Through the fact that Japan ignored the neutr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during the Japanese-Russian War, exploited the mineral resources wherever the army went without authorization, and refused to return them after repeated representations by the Qing government. Reveal that Japan, by virtue of its powerful military force, has invaded northeast China in a planned and gradual manner. The third part focuses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some of the northeast mineral resources seized by Japa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Manchurian Railway" company through the negotiations of the Sino-Japanese Beijing Rehabilitation Conference after the Japanese and Russian War. And on the basis of "Man tie", the fact that mineral resources in Northeast China were plundered in disguise. It reveals not only the Qing government's position of trying to safeguard China's sovereignty, but also Japan's purposeful negotiation to seize China's power. Finally, by comp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no-Japanese diplomatic relations during the Japanese-Russian War and before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after the September 18 incident, it is directly revealed that the Japan-Russian War is not only Japan and Russia fighting for military strategic position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aggression of Japan's China policy. In order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period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special significance.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国琪;;豪迈诗篇抒壮志——秋瑾诗《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试析[J];齐鲁学刊;1978年04期

2 许怡;;关于日俄战争爆发时间的一点商榷[J];日本研究;1988年01期

3 曹然;;略论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影响[J];世纪桥;2010年17期

4 王健;;日俄战争中的旅顺要塞争夺战[J];沧桑;2010年10期

5 周丽艳;;摭谈东北亚日俄战争后的局势[J];学理论;2011年16期

6 刘艺;抹去内心恐惧的阴影[J];心理世界;2001年09期

7 万安中;日俄战争前俄国作战计划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王超伟;;吉野作造的日俄关系论[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年S1期

9 黄德发;;日俄战争与中国的立宪和革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10 高乐才;日俄战争前后美国对中国东北的争夺[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C];2005年

2 高墨路;高书林;;中日“水神”话友谊[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姜跃春;;多边框架中的中日战略合作与问题[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99期)——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一)[C];2010年

4 郁志荣;;中日应该求同存异互信合作共谋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3期(总第100期)——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二)[C];2010年

5 高海宽;;关于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中文化关系的发展[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6 ;武寅会长在“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99期)——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一)[C];2010年

7 徐启新;;“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举行[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99期)——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一)[C];2010年

8 肖婷;;现代中日夫妻对称的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海宽;;中日战略互惠与互信关系中的相互理解[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2期(总第99期)——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一)[C];2010年

10 李彬;;中日商品贸易经得起全球金融危机考验吗[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3期(总第100期)——中日战略互信与战略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专稿(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江雪;中日青年经济领袖共谋合作新格局[N];中国企业报;2009年

2 记者 陈涛 张琳;第六次中日交通副部级会晤在三亚举行[N];中国交通报;2009年

3 台桂花 雷鸣;第二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举办[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早报记者 王国培;早稻田大学校长白井克彦:“国民相互理解是中日乃至亚太融合的根本”[N];东方早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江雪;中日绿博会令人期待[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记者 赵静;160公顷中日青年示范林绿化锦州[N];辽宁日报;2011年

7 记者 薛秀春;中日携手共创绿色未来[N];中国建设报;2011年

8 记者 张冠年;中日研讨发展再生循环经济[N];广西日报;2011年

9 记者 陈岩;中日钛民用论坛呼吁加强双方合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王佳;中日高铁:事故不同[N];中国经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福井启子;中日言语行为差异与心理交际距离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李皓;盛京将军赵尔巽与日俄战争后的奉天政局[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吕顺长;清末中日教育交流之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朴哲;“乙巳五条约”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5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6 岳巍;论1900—1924年中俄关系之特点[D];外交学院;2007年

7 潘晓伟;俄国对朝鲜政策研究1860-1910[D];吉林大学;2009年

8 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吴佩军;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云;中日N!国语における略语の考察[D];河北大学;2009年

2 彭美娟;关于丰富多彩的中日青年用语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方国平;《类聚名义抄》俗字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09年

4 张淑婧;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斐;清代中日漂风难民问题之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6 王运璇;从认知角度看中日方位的“左”“右”[D];西南大学;2011年

7 刘红;中日两语“左、右”多义性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施慧平;感谢表达方式的中日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静;中日感情表现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岩;中日双边服务贸易自由化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2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2082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3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