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14:37

  本文关键词: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朱熹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朱熹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也是儒学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其完整而系统的理学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对这位理学大师的道德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探究他的道德教育在个体品德培育过程中的作用,挖掘其道德教育的成功之处,吸收和借鉴其有益成分,对于构建中国特色道德教育体系,并借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价值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围绕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特定背景,比较全面的梳理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归纳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提炼了其道德教育的精华之处,进而总结了其道德教育思想对改进和创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全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特定背景。本文认为特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思想产生的基石,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南宋时期特定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本部分从经济、政治、文化和朱熹所进行书院教育活动的角度出发,,阐释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得以形成的现实基础。 第二部分详细的梳理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本部分从哲学和人性论的角度分析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的理论基础,把朱熹道德教育的目标按照所要达到程度的不同划分为“明人伦”的基本目标和“圣贤”的总目标。并根据朱熹道德教育“分年”思想,确定了“小学”和“大学”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内容。归纳出了朱熹道德教育中遵循的循序渐进、引导与防禁并重、知行结合的基本原则。 第三部分主要归纳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明志为道德教育的目标,启发学生“致思”;以认知为道德教育的起点,提倡“躬行践履”;以课程为道德教育的载体,实行“分层”传授;以客观性为道德教育的标准,强化评估机制;以环境育人为道德教育的补充,优化育人环境。 第四部分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作了简要的评析,重新审视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剔除糟粕,取其精华,借鉴朱熹道德教育中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层次性和连续性、以及对环境育人的重视等优秀之处,创新和改进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朱熹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1
  • 导论11-20
  • 一、 研究的缘起11-12
  • 二、 研究的意义12
  • (一) 理论意义12
  • (二) 现实意义12
  • 三、 文献综述12-18
  • (一) 古代学者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12-13
  • (二) 当代学者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13-16
  • (三) 国外学者对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16-17
  • (四) 本文的基本观点17-18
  • 四、 研究方法18
  • (一) 文献研究法18
  • (二) 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18
  • (三) 引申法18
  • 五、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18-20
  • (一) 研究重点18-19
  • (二) 研究难点19
  • (三) 创新之处19-20
  • 第一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条件20-28
  • 一、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经济条件20-22
  • (一) 经济重心南移,提高了农业生产力20-22
  • (二) 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发展22
  • 二、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政治条件22-24
  • (一) “外患内忧”的政局23
  • (二) “近习”干政的政风23-24
  • 三、 朱熹道德教育形成的文化条件24-25
  • (一) 尊文崇儒24-25
  • (二) 三教归儒25
  • 四、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形成的现实条件—书院教学活动25-28
  • 第二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28-40
  • 一、 朱熹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28-31
  • (一) “理一分殊”——朱熹道德教育的哲学基础28-30
  • (二) “人性论”——朱熹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30-31
  • 二、 朱熹道德教育的目标31-33
  • (一) “明人伦”—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31-32
  • (二) “圣贤”—朱熹道德教育的总目标32-33
  • 三、 朱熹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33-36
  • (一) 小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教事”34-35
  • (二) 大学阶段道德教育的内容—“教理”35-36
  • 四、 朱熹道德教育的原则36-40
  • (一) 循序渐进36-38
  • (二) 引导与防禁结合38
  • (三) 知行结合38-40
  • 第三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40-53
  • 一、 以“明志”为目标,启发学生“致思”40-43
  • (一) “明志”——朱熹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40-42
  • (二) “致思”——朱熹道德教育的自觉唤醒42-43
  • 二、 以认知为起点,提倡躬行践履43-45
  • (一) 知先行后43-44
  • (二) 行重知轻44-45
  • 三、 以课程为载体,实行“分层”传授45-48
  • (一) 家庭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45-46
  • (二) 书院道德教育的课程设置46-48
  • 四、 以客观性为标准,强化评估机制48-49
  • (一) 他评法48-49
  • (二) 自评法49
  • 五、 以环境育人为补充,优化育人环境49-53
  • (一) 择址上注重自然环境的淡雅优美50
  • (二) 布局上体现了守礼传道的追求50-51
  • (三) 装饰上营造“文以载道”的人文环境51-53
  • 第四章 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53-63
  • 一、 坚持德育为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53-54
  • 二、 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54-56
  • 三、 注重知行结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56-58
  • 四、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58-60
  • 五、 着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倡导环境育人60-63
  • 结束语63-64
  • 参考文献64-68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8-69
  • 致谢6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晓萍;浅谈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J];北方论丛;1997年01期

2 郭齐家;宋明理学道德教育思想散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3 涂爱荣;;试论朱熹德育方法中的五个“相结合”原则[J];道德与文明;2006年02期

4 萧仕平;;两种道德要求的分疏和转换——朱熹的“诚”、“信”之别及其对当代诚信道德建设的启示[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5 王敬华;;朱熹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7期

6 俞斌,瓯石;略论朱熹的教育思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6期

7 陈浩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特色及其启示[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2期

8 崔华前;;朱熹的德教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9 何继龄;;中国古代书院重德传统及其现代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10 王富红;;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1117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117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