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刘光第的政治和文化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28 07:39

  本文关键词: 刘光第 政治和文化思想 特点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刘光第的政治和文化思想特点主要表现在:心忧国运,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痛恨专权,敢于同权贵做斗争;独善其身,真正做到"出污泥而不染";开拓创新,力图变法拯救国家;顺应潮流,运用辩证观点看待事物。
[Abstract]:Liu Guangdi's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mainly manifested in: worrying about the country's fate and taking world affairs as his duty; abhor the monopoly of power and dare to fight with the powerful and powerful; being alone and truly "out of the mud without staining"; and opening up and innovating. Try to reform the law to save the country; conform to the tide, use dialectical point of view of things.
【作者单位】: 泸州医学院思政教研部;
【分类号】:D092;K2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苏全有,李波;刘光第与戊戌维新运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黄晓利;;试析刘光第萌生归隐的主客观原因[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陈鹏;刘光第新评[J];学术月刊;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杰;论刘光第[J];史林;1988年01期

2 苏全有;试论刘光第“坐以待捕”的主观动因[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苏全有,李波;刘光第与戊戌维新运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4 苏钟生,吴福文;刘光第与客家祖地闽西[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聂作平;;公祭刘光第:哀荣背后的玄机[J];同舟共进;2010年04期

6 聂作平;;哀荣背后的玄机——111年前对一个政治犯的公祭[J];四川文学;2010年05期

7 何一民;从传统士大夫到近代改革者——刘光第思想研究[J];史学月刊;1989年03期

8 曾宪辉;刘光第生平思想简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9 张力;;四川戊戌二贤才传[J];现代人才;2010年05期

10 黄晓利;;试析刘光第萌生归隐的主客观原因[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2 王夏刚;;杨锐年谱简编[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施健子;舍身求义 气雄万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2 余音;光绪与戊戌变法[N];中国档案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永芳;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春波;《新生命》月刊的日本观[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李春雨;民国初期女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史六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根据地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俞晓颖;试论秋瑾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万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行国民教育制度述论(1940年-1945年)[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严德健;新四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爱荣;民国前期(1912—1927)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甘迎春;解放前中央大学的学生运动[D];扬州大学;2008年

9 王峗;“李文林式”革命根据地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朱绍英;民国时期长沙女子职业教育研究(1912-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463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463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