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时期影响政治稳定的政治心理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 社会转型 政治稳定 政治心理 出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政治心理与政治稳定有着密切的关系,其通过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继而影响到政治稳定。影响政治稳定的政治心理包括政治情感心理、政治认同心理、政治信任心理、政治信仰心理和政治参与心理。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时期,公民的政治心理存在着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消极政治心理是在变革的社会环境之中形成的,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流动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因此有必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消解消极的政治心理,以保证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发展。
[Abstract]:Political psycholog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stability. It affects political stability by influencing people's political behavior. The political psychology that affects political stability includes political emotional psychology, political identity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trust psychology.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belief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e citizen's political psychology has two aspects: positive and negative. The negative political psychology is formed in the changing social environment, including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targeted measures to eliminate the negative political psychology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system.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研究基金(2013-2Y-162)
【分类号】:D0-05;C91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功成;;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精华;政府制度均衡:经济转型期政治稳定的关键[J];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07期
2 胡键;信息流量与政治稳定[J];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3 荣晓华;;政府与民众之间政治心理关系的特征与调适——基于心理契约的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4 黄毅峰;;经济增长之于政治稳定的双向效应:“馅饼”与“陷阱”[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涂用凯;郭艳妮;;论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从政治文化主体二分法角度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张杰;政治发展中的政治民主与政治稳定关系理论述评[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唐昊;政治稳定的类型研究[J];学术论坛;2004年03期
8 冯涛;;论政治冷漠的涵义、原因和作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9 谷萍;周祖成;;论政治权威与制度创新[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朱争平;政治稳定与政治民主[J];科学社会主义;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倪星;;政府合法性基础的现代转型与政绩追求[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虞崇胜;;倡导“和而不同”的政治文明观[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3 吴涛;;公共政策的宪政解析——基于公共政策发展趋势的研究[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4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伯特尔·奥尔曼;张双利;;政治科学是什么?它又应当成为什么?[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6 杨升祥;杨睿;徐颖;;程序民主:实质民主的保障[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7 柴宝勇;;论政党制度的分类、比较与评价标准[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鲍宗豪;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变化[N];学习时报;2001年
2 潘自勉;社会转型中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N];南方日报;2006年
3 王韶兴 杨立志 山东大学;社会转型推动国外政党变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段华明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学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吴灿新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 王建军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政法院博士 陈伟 作者系广州市委学校政治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马星光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党校建部主任、教授 杨建伟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建部副主任、副教授;促进社会转型 构建和谐社会[N];南方日报;2004年
5 潘玉兰;对秩序的新认识[N];学习时报;2011年
6 ;把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作为学问来研究[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直面社会转型 呼唤理论支持[N];中国社会报;2001年
8 上官酒瑞;现代政治信任建构需要新理念[N];学习时报;2011年
9 鲁新安;和谐有赖于秩序 秩序离不开责任[N];南方日报;2006年
10 元正;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3 孟军;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D];浙江大学;2008年
4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盛志宏;社会政策与社会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贺平海;论自尊与自由[D];上海大学;2010年
7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8 严俊;民主的价值及其条件[D];复旦大学;2007年
9 郭颖;辜鸿铭的政治心理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欢;近代中国政治文化转型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车红丽;论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文明主体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程波辉;转型期中国政治认同重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于声;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蔡艳宏;对政治冷漠积极意义的探讨[D];吉林大学;2009年
6 吕燕;试论亨廷顿稳定民主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英;政治妥协及其当代意义[D];浙江大学;2013年
8 吴方彦;民众抗争的历史与未来[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杨帆;中国现代家长制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2年
10 郭艳明;政治生活的旁观者[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489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548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