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理论论争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协商民主 切入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出处:《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围绕协商民主的可行性,西方协商民主论者及其批判者针对协商民主的内涵特征、协商民主得以运行的条件与基础、协商民主的目标与实质、协商民主得以展开的范围与领域、协商民主与代议制的关系、协商民主面临的难题与挑战等细节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审视协商民主理论及其论争,对于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协商民主大有裨益,尤其对于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和思考中国协商民主进路具有重大的启迪和借鉴意义。就目前中国的政治发展而言,要使协商民主成为更具实质性民主意义的新型民主形态,当下重点应该从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培育协作型公民社会三个主要方面来夯实协商民主的基础。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the feasibility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the western deliberative democratic theorists and their critics aimed at the conno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the conditions and foundation of its operation, the goal and essence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the scope and field in which the deliberative democracy could be carried 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nd representative system,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so 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discussed. Examining the theory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nd its debates is of great benefit to a deeper and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consultative democracy. Especially for promoting Chinese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inking about the path of China's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s far as the current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China is concerned,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consultative democracy a new democratic form with more substantial democratic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the emphasis should be on perfecting and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rule of law, and fostering a cooperative civil society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哲学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农村群体性事件与基层政府治理研究》(10XZZ012)
【分类号】:D6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铁锴;王振亚;;论协商民主的政治基础及社会条件——兼论中国协商民主的进路[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小林;;协商民主的期望与回归——对扩大我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思考[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晶宇;;新社会阶层协商性政治参与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年23期
3 吴春梅;翟军亮;;可行能力匮乏与协商民主中的政治贫困[J];前沿;2010年19期
4 雷明贵;;“协商民主”在社会领域的拓展——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为例的考察[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5 阙天舒;;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能力的构建:结构、规范与价值[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6 刘雨辰;;民主主义视角下韩国市民社会的角色转换[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3年04期
7 铁锴;;新型城镇化中的政府责任[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8 铁锴;;协商民主理论论争及其启示[J];探索;2013年06期
9 朱宗友;许开轶;;协商民主研究:10年回顾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3年07期
10 铁锴;;城镇化难题的破解及其政府责任[J];西部学刊;2013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阙天舒;;浅析我国民主政治中协商能力的构建:结构、规范与价值[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彭支援;集体维权的法理学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铁锴;主体性视阈下的公民政治及其在当代中国的逻辑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章平;大众传媒上的公共商议[D];复旦大学;2009年
4 陈朋;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立江;审议民主: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乔洋;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张亚群;对话与协商:一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可行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苏阜菲;协商民主视角下基层政府民主决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世海;;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特色[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高冰;;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基础[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16期
3 张海云;;协商民主在我国人大制度中的应用[J];沧桑;2011年01期
4 张红国;;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5 张红国;;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张红国;;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张红国;;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8 孙照红;;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的双轨民主模式[J];唯实;2007年07期
9 毛玉楠;;论中国民主进程中的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10期
10 张廷栓;郝永伟;;政治协商制度的宪政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熊文钊;曹旭东;;论依法执政的思想渊源及其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机结合的体制途径——董必武思想的传承、发展、实现[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辑)[C];2008年
2 吴世明;赵学良;;党政交叉任职后正确处理县级人大与政府工作关系初探[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程竹汝;;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实现形式的历史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成就的三个方面[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4 罗祥辉;;人大监督是民主监督有效的基本形式[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韦幼苏;;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6 曹景钧;;协商民主:理论与现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7 何包钢;;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协商民主是解决外嫁女上访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吗?[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李立秋;;试论邓小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及其实践[A];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黑龙江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孙德喜;;浅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A];纪念甘肃省人大设立常委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陈庆云;;方法论视角: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之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邀嘉宾:许崇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本报记者:袁祥 曹建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N];光明日报;2004年
2 张涛;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N];人民日报;2004年
3 记者曹显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N];安徽日报;2004年
4 ;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关问题的解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5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副主任 阚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特邀嘉宾 刘政 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九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 十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研究员 本报记者 袁祥 曹建文;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N];光明日报;2004年
7 刘山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的“多数”之辨[N];检察日报;2004年
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N];陕西日报;2004年
9 张涛;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N];人民日报;2004年
10 汲传排;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努力开创首都人大工作新局面[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存良;当代中国民主协商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杨建党;领袖权威与制度成长:毛泽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思想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兴智;公民参与、协商民主与乡村公共秩序的重构[D];浙江大学;2008年
5 杨炳超;协商民主:中国宪政民主的可能路径[D];山东大学;2010年
6 高勇泽;中国协商民主理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恒国;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刘俊杰;当代中国党际协商民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董树彬;当代中国和谐政党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梦涛;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淼丽;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协商民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猛;协商民主面临的挑战:涵义、制度与中国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董宁博;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倩;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裴静静;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妍;中国特色协商民主发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康永利;协商民主在我国城市基层民主建设中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8 宿婷婷;当代中国协商民主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晓东;协商民主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思考[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10 吴琼;论中国式协商民主的历史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609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09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