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从“诸众”到“共有者”——哈特与奈格里激进政治主体的逻辑转换及当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14 10:42

  本文选题:诸众 切入点:非物质劳动 出处:《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意大利自主论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和哈特提出的反抗资本帝国统治的"诸众"主体理论引人注目。他们从本体论(身体潜能本体论和历史本体论)和政治性(阶级斗争和政治规划)角度论证了诸众不同于"人民"、"群众"、"工人阶级"等现代主体的内涵,指出诸众既具有革命反抗性又具有伦理建构性的双重形象;他们分析论证了非物质劳动之上对抗"生命权力"的"生命政治生产"和超越资本统治的"共有"生产形式,得出诸众具有"出离"资本关系的潜能和建构新社会的伦理要求;在反思2011年的"广场占领运动"中提出了在现实斗争中摆脱"贫乏主体性"而建立新的充盈主体性的"共有者"的形象,从而完成了诸众主体理论的逻辑。但诸众理论具有非现实的乌托邦缺陷。
[Abstract]:The theory of "mass" subjects against the domination of capital empires put forward by the Italian autonomous Marxists Negri and Hart is remarkable. They come from ontology (body potential ontology and historical ontology) and political theory (order order). From the angle of class struggle and political planning, it demonstrates the connotation of modern subjects such as "the people", "the masses", "the working class" and so on. They point out that the masses have the dual image of revolutionary resistance and eth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y analyze and demonstrate the "life political production" against "life power" and the "common" production form that transcends the rule of capital. It is concluded that all of them have the potential of capital relations and the ethical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ety. In the "Square Occupy Movement" in 2011,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mage of the "common person" who can get rid of the "poor subjectivity" and build up a new "common person" who is full of subjectivity in the realistic struggle. Thus, the logic of the theory of various subjects is completed, but the theories of the masses have unrealistic utopian defect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哲学系;安徽财经大学;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晓杰;;共产主义:革命主体性话语与替代性政治想象——奈格里对共产主义思想的重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2 丁瑞兆;;“外界”:资本搏杀之域——哈特和奈格里的“外界”理论浅析[J];哲学研究;2012年09期

3 彭利平,颜海平;“帝国时代”——哈特与奈格里对《帝国》的后续阐释[J];国际观察;2004年04期

4 宋晓杰;;内在性平面与创构性力量的革命政治学——安东尼奥·奈格里政治本体论的逻辑脉络[J];社会科学家;2013年02期

5 宋晓杰;;反思和重塑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三重路径——以奈格里为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6 宋晓杰;;诸众政治的逻辑脉络——以安东尼奥·奈格里为中心线索[J];江海学刊;2013年02期

7 唐正东;;出离:生命政治生产中的抵抗形式——对哈特和奈格里的阶级斗争观的一种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8 屈婷;;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和民主斗争路径——艾伦·伍德与哈特、奈格里之争[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年05期

9 钱疏影;;马克思与斯宾诺莎的综合——奈格里的主体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02期

10 陈培永;;后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主体建构——哈特、奈格里的“大众”理论辨析[J];理论探讨;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彭学农;;对《帝国》的批判性分析——评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王维佳;“国家退却”与身份认同[N];社会科学报;2014年

2 段忠桥编译;全球化问题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吴强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规训时代下全球秩序的“帝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饶淑莹;世纪之交的帝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南星;迈克·哈特与安东尼奥·奈格里的社会主义策略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2 吴海燕;从客观主义范式到革命主体性话语[D];河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0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10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4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