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创新的政治动力与政治负赘
本文选题:科技创新 切入点:世界大战 出处:《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国家的科技实力与政治实力成正比,这种关系的日益凸显使科技活动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国家主体的政治管辖范围。国家对科技发展的政治规划能在客观上带动科学技术的整体进步,同时也引发了科学精神与政治利益的冲突。政治势力过多地涉入科学界,还容易使学术分歧与政治斗争纠合在一起。现代综合性的国防科技体系关涉的领域越来越广,这使整个科技界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过度政治化的科技体系会对科技创新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国家政治对科技系统的干预应适度。
[Abstract]: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of a modern country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its political power. With the increasing prominence of this relationship, more and mor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are brought under the political jurisdictio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state. Political plann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n objectively promote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also caused conflicts between scientific spirit and political interests. Political forces are too much involved in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and it is easy for academic differences to be rectified with political struggles. The modern comprehensive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i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of fields. This makes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of the whol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rcles more and more restricted. The excessive politic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will have many negative effect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national politics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ystem should be moderate.
【作者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工真;纳粹德国流亡科学家的洲际移转[J];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2 孙慕天;;“李森科事件”的启示[J];民主与科学;2007年03期
3 秦伯益;;社会政治状况与科技发展[J];文明;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昂;科学和宗教关系辨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孙咏萍;董杰;;重述孟德尔定律的再发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3 彭启福;论科学的目标追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贾栗;;对《世界历史中的博弈生存》一书中的观点的商榷——兼论将博弈论方法引入科学史研究的可行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贺长元;;原始发明的内涵,特点、主体与路径[J];安庆科技;2011年03期
6 郭自力;基因治疗与法律调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7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出版理念的变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翟秀文,巨乃岐,张志国,卢晓莉;“第一生产力理论”与知识经济[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9 陈洪捷;论寂寞与学术工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10 金永兵;文学理论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维杰;;基于心理学方法论扩展性探索的心理学理论创新[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师曾志;;网络环境下传统学术传播模式的变革及构建[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王大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段冬林;李小鲁;;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高剑平;;追问技术与伦理[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方华基;许为民;;工程伦理的STS考察:从个体伦理走向共同体伦理[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马佰莲;;关于科技体制与科学自主性的若干思考(暂定稿)[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9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国江;基于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海洋科技创新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吴恺;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熊小刚;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U,
本文编号:16327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32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