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的政治逻辑:产权怎样、如何影响政治——从产权政治的功能视角考察
本文选题:财产权 切入点:政治 出处:《学习与探索》2014年09期
【摘要】:产权与政治具有相关性,学者们多从所有权、财产权角度对此进行揭示,但是,对于产权与政治之间的影响机制研究得并不多。通过文献法梳理关于产权与政治之间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产权对政治具有广泛的影响。从机制来看,主要体现为产权的政治保护功能、产权的权力分配功能、产权的国家形塑功能、产权的政权构造功能和产权的制度创制功能等。当然,产权政治功能的发挥因政治的层级、政治实体的规模、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财产权产生国家(阶级等)、推动产生宪政。所以列"财政权"似乎就包括了对政治的五大功能了。
[Abstract]:Property rights are related to politics. Scholars reveal this from the angle of ownership and property rights, but, There is not much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between property right and politic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we can find that property right has extensive influence on politics. 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political protection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the power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the state shaping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the power structure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and the system creation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etc. Of course, the exertion of political function of property right is due to the level of politics. The scale of political entity and the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 different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property right produces the state (class, etc.) and promotes the formation of constitutionalism. Therefore, the listing of "fiscal power" seems to include the five functions of politic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产权改革与新农村建设”(10JBZZ025)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ET-10-0425)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贤兴;财产权利与作为政治权力妥协的民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观[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9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韩兆柱;许占鲁;;我国行政补偿程序的现状及其完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怀;赵万里;;“制度人”假说[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宪法;;“南海模式”的形成、演变与结局[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3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岚;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武婷婷;北京市高中新课程政策执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利益相关者视角[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3 潘乃涛;不同所有制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比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崔东宝;我国公民守法精神现状和探索路径[D];河北大学;2014年
5 刘谦;异化劳动学说与剩余价值理论的辩证统一[D];河北大学;2014年
6 王思佳;民间借贷法律风险规制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7 梁晶;论中产阶级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4年
8 杨丽平;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9 韩伟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10 张绍松;孙中山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J];桂海论丛;2008年01期
2 吴苗;;马克思的政治发展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2年01期
3 马俊峰;;论马克思的两种政治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4 伍俊斌;;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限度和互动[J];理论导刊;2013年09期
5 吴越;;论“讲政治”的三层寓意[J];社会科学动态;1996年07期
6 彭勃;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发展与政治参与[J];理论学习月刊;1997年02期
7 李元书,刘昌雄;社会政治参与的动因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8 陈朋;;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耦合及其空间拓展[J];理论与现代化;2014年01期
9 陈亮;;一部阐述当代中国公民认同的新作——读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03期
10 刘德厚;关于“社会政治”的一般理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静雅;;公民社会与政治参与[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钟哲明;;全面坚持唯物史观,切实建设政治文明[A];高校德育主渠道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侯才;马克思的后政治民主模式及其实践[N];学习时报;2004年
3 李淑梅 南开大学哲学系;马克思对卢格的批判与社会政治哲学的构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杨雪冬;全球化发展中若干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N];学习时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和隆;冲突与互动:转型社会政治发展中的制度与文化[D];苏州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刘薇;现代政治宽容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4 刘吉发;政治实践论[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前程;人性与政治[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何建华;经济和政治的统一:历史与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7 杨郁卉;政治实践与思想干预[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喜红;当代中国社会团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9 赵刚印;现代化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韩国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公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欧;马克思政治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永生;网络时代公民政治参与的若干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3 陈煜;论孙中山的“政治”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李晓飞;政治文明论纲[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5 杜贞;我国转型时期政治秩序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8年
6 郎茂锋;近代中国对民主的认识[D];浙江大学;2002年
7 任嫦勤;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年
8 张建荣;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青;中国公民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李艳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合作[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79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67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