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共和思想的时间意识:以波考克和阿伦特为例
本文选题:时间意识 + 公民人文主义 ; 参考:《学术月刊》2017年01期
【摘要】:作为当代共和主义复兴的代表人物,阿伦特和波考克的共和主张来自现象学和史学建构的不同背景。但在他们不同的理论诠释背后,隐含着对政治近似的本体论假定和时间想象。藉由波考克的公民人文主义话语,这种时间想象得以揭示,他把共和主义解释为现代早期与基督教神圣时间相抗衡的政治模式。而阿伦特的共和主义则试图以"开端时间"来抵御现代的"过程时间",并以开端的自我奠基来解决共和国的持久性问题。他们两人对时间性的共同关注,表明他们都反对把现代视为一种无休止的进步过程,或围绕着对"物的管理"展开的均质流动的时间。对他们来说,共和国体现了人以行动开辟空间来克服时间的努力,对政治的热情乃是出于人类在真正意义的世俗王国中寻求不朽的渴望。同时,他们关于共和主义的时间模式仍有差别,这种差别解释了他们对美国革命的不同态度。
[Abstract]:As the representative figures of the contemporary republicanism revival, Arendt and Polcock's Republican ideas come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of phenomenological and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But behind their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there are ontological assumptions and temporal imaginations of political approximation. Through his civil humanist discourse, this time imagination reveals that he interpreted republicanism as a political model that competed with the Christian holy time in the early modern times. Arendt's republicanism, on the other hand, tries to resist modern "process time" with "beginning time" and to solve the persistent problem of republic with the self-foundation of beginning. Their common concern for timeliness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both opposed to viewing modernity as an endless process of progress or a homogeneous flow of time around the "management of things". For them, the Republic embodies man's efforts to open up space by action to overcome time, and his enthusiasm for politics stems from the human desire to seek immortality in a secular kingdom of true mea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still differences in their time patterns about republicanism, which explain their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D0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连福;;阿伦特公共领域现象学的道德视域[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2 陈伟;;试论阿伦特的判断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陶东风;;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译本指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世界性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意义初探[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5 詹妮弗·林;陈文娟;;既需要马克思,也需要阿伦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6 李晓勇;;论阿伦特“平庸的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孙磊;;谁之行动?何种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周宏刚;;浅析阿伦特的宣传观[J];国际新闻界;2012年11期
9 张健;;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语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10 李河成;;绽现“德艺”,与人沟通——阿伦特“政治审美论”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6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王寅丽;阿伦特的理解和爱[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独立作者 文化专栏作家 云也退;“阿伦特,你想多了”[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8 张汝伦;极权主义的病理诊断书[N];东方早报;2008年
9 翻译家 孙传钊;列奥·施特劳斯与汉娜·阿伦特[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10 陈周旺邋(《论革命》译者);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6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潘非欧;思与公共领域的重建[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高华;思考与判断:汉娜·阿伦特的哲学—政治之思[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磊;行动、伦理与公共空间[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李慧成;马克思与汉娜·阿伦特政治暴力观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6 钟思瑶;阿伦特的公民观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7 胡仕军;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思想述评[D];浙江大学;2015年
8 宫雨含;阿伦特共和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9 侯恩宾;汉娜·阿伦特古典共和主义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10 耿丽红;汉娜·阿伦特积极公民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82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8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