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现代:跨越式停顿
本文选题:别现代 + 跨越式停顿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5年12期
【摘要】:跨越式停顿是在高速、高度的跨越发展中自主性的停顿,消解惯性,用于自我反思既定路线,寻求更佳的发展路径。它不同于线性思维的跨越式发展,而是别现代的哲学智慧和发展策略,具有普遍适用性,是一种哲学新境界。跨越式停顿受到中国和西方思想的影响,但又与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与世界范围内的种种现代性不同,别现代超越了地域性、民族性和意识形态性,倾向于价值和规则的制定,因而是一种全球发展策略。跨越式停顿不同于西方的种种终结论。它认为:遵循阴阳互根之道,进行自我调节,停顿那些落后的思想和制度,从而形成新的跨越,就会保持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健康发展。
[Abstract]:Leapfrogging pauses are autonomous pauses in high speed and high leapfrogging development to eliminate inertia for self-reflection of established routes and to seek a better path of developmen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linear thinking,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It has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and is a new realm of philosophy. Leapfrogging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ideas, but it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m. Different from all kinds of modernity in the world, the modern is a global development strategy because it transcends the regional, national and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ends to make values and rules. Leapfrogging pauses are different from western terminations. It holds that following the principle of mutual root between yin and yang, self-regulating, stopping those backward thoughts and systems, and forming new leaps and bounds will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asonable social system.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现代语境中的英雄空间解构与建构问题研究”(15BZW025) 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理论重点学科项目(A-7031-15-001014)
【分类号】:D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建平;;利奥塔对现代科学的误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林国兵;江玉娥;;论审美现代性焦虑的知识学起缘[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吴滨;;国外写作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6期
4 陈后亮;;城市建筑,如何让生活更美好——从现代建筑运动反思建筑与人、环境和历史的关系[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5 陈定家;;从“后现代转向”的视角理解审美现代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郑和;;《论语》的教学思想及其实践走向中的异化、归因[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08期
7 衡孝庆;魏星梅;;后现代技术地理[J];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04期
8 陈后亮;;反讽、戏仿与创造性使用——论后现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批判性继承[J];科学经济社会;2011年03期
9 王艺涵;包晓峰;;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学理论;2010年02期
10 陈立群;;网络“古典神话”:现代性症候的中国式救赎[J];理论与创作;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周宽;后形而上学与美学[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后亮;琳达·哈钦后现代主义诗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6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杨拓;电子媒介文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健梅;基于体验的建筑形象生成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鸽;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形态的审美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王伟;罗蒂与关系主义文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倩;美学视野下后现代主义西方文学的思考[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楚梵;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陶艺的影响[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3 邵泽鹏;约塞连的后现代困境及其反抗福柯视域下的《第22条军规》[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震宇;孙甘露小说语言能指化的理论意义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5 刘腾;周星驰电影与后现代主义文化[D];新疆大学;2011年
6 罗全;论伊格尔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D];新疆大学;2011年
7 王嘉颖;试探析国内当下网络自媒体传播模式的后现代主义特征[D];复旦大学;2011年
8 崔涵潇;韦尔施美学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东大学;2011年
9 周栋栋;鲍曼“流动的现代性”社会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杨金红;鲍曼现代性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鹏,江振峰,陆昱博;关于现代性的哲学反思[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沈湘平;现代性的进化及其启示[J];学术研究;2005年10期
3 刘永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根本出路[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4 黄红生;;现代性的辩证法及其启示[J];探求;2007年03期
5 郭玉苹;;现代性之“物”和现代性之“人”:马克思的观点[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1期
6 胡丽玲;邓茹秀;;现代性之隐忧及其超越[J];学理论;2009年23期
7 谢玉亮;;现代性的背反逻辑[J];学习论坛;2012年12期
8 阿里夫·德里克;陈波;;从历史角度反思现代性:能得到“另类现代性”的结论吗?[J];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04期
9 王晓华;超越现代性:中国知识分子在21世纪的根本使命[J];文艺评论;1999年05期
10 汪伊举;;现代化与现代性——历史·理论·关系[J];光华法学;2007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现代性与认同问题的思考[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2 陈引驰;;类型与时代:中西文化之别——“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的回顾[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3 袁辉初;袁艳玲;;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探讨——“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趋势”学术座谈会综述[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4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趋势[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5 王进;;论文学的现代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6 余玉花;;生命价值的哲学辨析[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7 姚鹤鸣;;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和启蒙[A];马列文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十九届、二十届、二十一届、二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刘中起;;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及其当代实践——兼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包俊洪;;现代性与人学研究[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李启军;胡牧;;中国电影在不同历史时段的现代性呈现[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师;多元现代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2 钱林森;现代性是一个文明复合的过程[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采访者 庄建 被采访者 周宪(南京大学教授);大众语境中的现代性[N];光明日报;2001年
4 喻中;法律的现代化与现代性[N];检察日报;2005年
5 北京大学中文系 李琳;杰姆逊的“现代性”与中国的现代性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 包胜勇;世俗化抑或大众化:宗教如何应对现代性[N];中国民族报;2008年
7 彭国华;现代性·话语权·“中国模式”[N];人民日报;2009年
8 李泽厚 刘绪源;中国呼唤“情本体”的现代性[N];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陈乐之;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10 郗戈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野中的现代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周晓微;现代性与中国佛耶对话(1911-1949)[D];浙江大学;2014年
2 侯素芳;个体权利视域中的教育现代性的正当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建民;中国社会的象征二元结构[D];吉林大学;2008年
4 王明科;怨恨: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芳;现代性视域下的李大钊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张辉武;寻根与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安琛;现代性视域下的新世纪乡村叙事[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毛媛媛;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陈波;现代化在东西方传统文化中的定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华静怡;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现代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7 王华岗;现代性问题的根源及其现实意义[D];郑州大学;2003年
8 刘丹丹;生活在永远的不确定性之中[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晔;论现代性视域下的调解制度[D];吉林大学;2012年
10 陈伟;论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性问题[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834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83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