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国家自主性
本文选题:马克思 + 市民社会 ; 参考:《理论月刊》2016年07期
【摘要】:马克思的国家理论被认为是一种"社会中心研究范式",是还原论,上层建筑被还原为经济基础,国家被还原为市民社会,因而对国家自主性缺乏研究。这种观点将"现代代议制政府的财阀政治的潜能一般化了",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引申出来的那些特征硬塞到前资本主义制度中去了。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对国家自主性有过充分描述,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尽管国家要受市民社会影响,但由于市民社会的复杂性,国家既是各种利益诉求汇集搏杀的中心,同时国家也以利益冲突的调停者和中间人出现。此外,公共权力的私有化和异化,也使得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不受市民社会的制约。国家自主性的实质是行政权力压倒社会,这在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研究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国家之所以能控制社会,是因为国家对暴力的垄断,暴力是国家自主性之源。
[Abstract]:Marx's theory of state is regarded as a "social-central research paradigm", which is reductionism. The superstructure is reduced to the economic base, and the state is restored to the civil society. This view generalized the potential of the chaebol politics of modern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and forced Marx's characteristics derived from the capitalist society into the pre-capitalist system. In fact, Marx and Engels had fully described the autonomy of the state. Marx and Engels believed that although the state was affected by civil society,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civil society, the state was the center of all kinds of interest demands. At the same time, the state also appeared as a mediator and middleman of conflict of interest. In addition, the privatization and alienation of public power also make the country free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civil society to some extent. The essence of state autonomy is that administrative power dominates society, which is especially evident in Marx's study of oriental society. The reason why the state can control society is that the state monopolizes violence, which is the source of state autonomy.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TJKS15—009) 天津师范大学学术创新推进计划项目(52WX1501)
【分类号】:A81;D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志鹰;试析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2 郑强;市民社会与法治[J];外国法译评;2000年04期
3 D.里夫,孙晓莉;市民社会的错误浮现[J];哲学译丛;2000年03期
4 托马斯·卡罗瑟斯,薄燕;市民社会[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7期
5 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6 王玉琼,唐桦;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7 应德平;市民社会及其约束力的利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8 刘世俊,王海玲;我国“市民社会”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王新生;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J];思想战线;2002年04期
10 白钟国;市民社会的政治关系学[J];当代韩国;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钧;;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张海夫;;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方印;;生态市民社会建设与民法生态化课题研究论纲[A];贵州法学(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荆;;近现代中国的政权与社会:概念、史实、线索、个案、感想[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肖岁寒;何谓“市民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4 顾骏;什么是“市民社会”[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
本文编号:1987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87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