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利普哈特协合民主对多数民主的超越——基于政治决策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6-10 12:15

  本文选题:利普哈特 + 协合民主 ; 参考:《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利普哈特在西方民主政体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多元社会的协合民主模式,这是对传统的主导性的多数民主模式的突破。在多元社会的民主政治决策上,通过对决策规则、决策层、决策权和决策绩效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多数民主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而协合民主则具有克服多数民主局限性的制度优势,基于此,协合民主实现了对多数民主的超越。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western democracies, Lipphardt put forward a cooperative democratic model suitable for pluralistic society, which is a breakthrough to the traditional dominant majority democratic model. In democratic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by comparing the four aspects of decision-making rules, decision-making levels,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decision-making performance, most democracies show certain limitations. On the other hand, harmonious democracy has the institutional advantage of overcoming the limitation of majority democracy.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D08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杨海坤;;中国走向宪政之路——兼论“三个代表”理论和我国宪法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于江;雅典民主制评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吴小建;;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吴小建;;城中村改造中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及均衡策略的实现——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赵泽洪;张庆;;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8 丁隆;郭雅娟;;伊拉克战后政治发展的三个纬度[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9 肖晖;;论公开性是现代判决理由的本质特征[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10 张千帆;;法律是一种理性对话——兼论司法判例制度的合理性[J];北大法律评论;200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俊斌;;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勇;;服务型政府若干问题考量——基于后工业化不确定性治理的维度[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苏忠林;岳奇;刘三;;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基于回应性理念的思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5 傅贤国;;司法裁判吸纳民意机制之建构[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6 王敏;;服务型政府: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麦佶妍;;民主执政: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必然选择[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杨光;石顺科;;从政治学视角看公民科学素质与民主政治[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9 孔凡宏;陈向阳;李强华;;西方“民主制行政”的发生机理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易承志;;电子政务建设与上海大都市政府信息化治理:绩效、问题与推进路径[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2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郭继文;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观阐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海胜;当代中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付刚;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姗;推进中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余友前;我国政府决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灿辉;论我国预算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湘蓉;电力产业政府管制体制变迁及改革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纪新光;新公共管理背景下我国服务型政府实现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黎莉;信息屏障与农村社会稳定[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丽萍;完善我国行政调解制度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严文波;论党的十七大在扩大党内民主上的新贡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进清;;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J];湖湘论坛;2006年03期

2 曹瑞涛;;伯林、罗尔斯与格雷在多元时代对政治制度选择之比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刘明厚;;论多元社会的共识基础——兼论我国和谐社会的共识建设[J];理论与改革;2011年02期

4 黄天柱;;多元社会与民主党派的社会整合功能[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5 金凌俭;任义;;关于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6 孙晓莉;多元社会治理模式探析[J];理论导刊;2005年05期

7 苏礼和;;公共理性:现代多元社会的价值诉求[J];理论研究;2009年Z1期

8 李鹏;;多元社会的稳定民主:当代西方结盟民主理论的缘起与意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寇鸿顺;;论利普哈特共识民主理论对多元分裂社会的整合[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黄辉;;以社会制约权力——罗伯特·达尔的民主新视角[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弘;;一元行政体制与多元社会的和谐关系[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何昭红;石艳华;;多元社会型态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积极回应[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3 周尚文;;多元社会的协调与整合[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在主论坛暨开幕式上的致辞[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纪俊臣;林怡均;;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6 赵学彬;;空间风险:社会多元化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空间[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黄启后;;中国现代化向公民提出高素质要求[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陶学荣;周毅;;社会治理模式浅析——由“崔英杰案”看如何优化社会治理模式[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唐勇;;共识规划——通往和谐社会之路[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谭兴中;;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重庆市“麻柳经验”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吴越;多元社会,“财富”与“精神”非简单悖论[N];文汇报;2011年

2 上海交通大学 谢岳;多元社会的政党注重四种能力[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邓伟志;和谐社会是多元社会[N];学习时报;2005年

4 邓聿文;利益博弈、有限政府和多元社会的形成[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5 孙晓莉;多元社会治理观念下的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5年

6 本报评论员 戴志勇;直面“不同见解”,接纳更多“不同见解者”[N];南方周末;2008年

7 向东;反“三俗”:有所为与有所不为[N];法制日报;2010年

8 贾西平;既要“开小灶”更要“建平台”[N];人民日报;2006年

9 袁敏杰;“不同意见”需要包容[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媒体评论员 椿桦;开博客的官员切勿自毁形象[N];广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秀娜;多元社会的共识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尹美娟;基于Web和Email的多元社会网络抽取与分析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3 余维武;冲突与和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钟彬;达尔的多元主义民主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5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建章;传统孝道的家庭功能与多元社会[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2 熊建辉;多元社会中的双语教育:政策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蔡冬菁;利益多元与公共协商[D];吉林大学;2007年

4 王光;近代中国民主发展困境之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刘为胜;二战前英属马来亚马华隔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郭兆祥;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理论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7 曹晓进;利普哈特的结盟民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白文君;试论道德共识的可能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颖;利普哈特共识民主理论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10 曹望华;论道德整合[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031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31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6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