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社会科学到中国社会科学的反思
本文选题:西方社会科学 + 移植 ;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文章以邓正来的主要学术旨向和贡献为基本论据,阐述如下观点:西方社会科学,是源于西方社会又自洽于它的社会科学,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近现代以来从西方社会科学到中国社会科学的运动和制度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明显问题,即作为群体的中国知识分子以"集体性不意识"和"前反思性接受"的方式,对西方的"现代化范式"进行"移植",导致了中国社会科学的总体性范式危机,扼杀了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建构的可能性;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应遵Pq什么样的路径,如何实现邓正来以建构"依据中国、走向世界"为学术定位的思想,是赋予超越于学派、阅历和研究旨趣之差别的中国知识分子"殊途同归"的、艰辛漫长的时代使命。
[Abstract]:Based on Deng Zhenglai's main academic aims and contribution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following points: the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are social sciences derived from and self-consistent with the western society. There is a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economic system of modern capitalism. In the process of movement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from western social sciences to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here has been an obvious problem in recent and modern times. That is,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as a group carried out "transplantation" of the western "modernization paradigm" in the way of "collectivity unconsciousness" and "pre-reflective acceptance", which led to the overall paradigm crisis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It stifles the possibility of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and what path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and how to realize Deng Zhenglai's idea of "according to China, going to the world" as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is endowed with transcendence to the school of thought.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s with different experience and research purport have a long and arduous mission.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邓正来;中国社会科学的再思考——学科与国家的迷思[J];南方文坛;2000年01期
2 邓正来;对知识分子“契合”关系的反思与批判——关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再思考[J];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3 邓正来;;批判与回应:寻求中国法学的主体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解放日报;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超;;中国土地流转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3期
2 刘云杉;;告别巴别塔:走入世界的中国社会科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3 周湘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群体的社会权利与政策性排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彭玉玲;;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5 温铁军;温厉;;Should China Develop Small Cities and Towns?[J];China Economist;2008年01期
6 段进军;;关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4期
7 陈锋;;关于我国城镇化的非主流视角[J];城市规划;2005年12期
8 段京肃;任亚肃;;新闻传播学术研究的客观性、自主性和科学性[J];当代传播;2010年06期
9 张均;;“超越”的限度——论李锐兼及对新自由主义文学的批评[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10 胡思勇;;从“社会全生态”的角度思考解放农民[J];财政与发展;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钱子文;;我们到底要什么?——危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大群;薛庆林;;发挥高校科教优势 致力农村人力开发 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河北农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理论与实践[A];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祖耀;职业足球场域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11年
2 操奇;主体视界中的文化发展论[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崔欣;中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4 王舒扬;我国华北寒冷地区农村可持续住宅建设与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杨春禧;合作社主体法律制度的一般原理[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公维才;论中国农民养老保障的社会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王银凤;转型期中国农民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5年
8 谭佳;现代性影响下的“晚明叙事”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9 金晓丹;法律的稳定与变化[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谭同学;乡村社会转型中的道德、权力与社会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超;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民法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朱宝雯;建国以来土地制度与农民社会福利的变迁与构建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胡苏敏;从公共领域精神检视中国新闻时政杂志对“三农问题”的观照[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4 陈栋;1978-2000年山东省高密市私营经济发展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万鸣;淮南市农民增收对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6 胡彦杰;中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问题研究(1986—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万斌;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思考[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伟;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新型生产经营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马莉;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城市化的正确道路[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熊英;当代我国弱势群体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巍;;公共官僚的自主性及其意涵的辩证解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01期
2 韦克游;;内敛·内圣与自主性——论传统“国家—社会”模式与草根民主的困境[J];学术论坛;2007年02期
3 陈家刚;;概念解读与话语空间的建构路径——以“议行合一”的论辩逻辑为线索[J];天府新论;2007年03期
4 马珂;;哈贝马斯集体认同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的意义[J];学术探索;2007年05期
5 杨立峰;;商议民主视野下的公民教育[J];浙江学刊;2007年06期
6 应奇;;摆荡于竞争与和解之间——当代自由主义之观察[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7 胡颖廉;;行政机构能力、社会网络与政策创新——《官僚自主性是如何炼成的》一书评介[J];学术界;2008年02期
8 郑巧;;公共行政现代性追寻中的行政人员自主性[J];理论研究;2008年06期
9 郑巧;肖文涛;;行政人员自主性建构的伦理意蕴——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刘京萌;;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再认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国权;王勤;;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2 张健;;公民意识内涵研究:国家观念、私权意识、主人意识和公共理念[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3 寇东亮;;公民意识视域中“以人为本”的内涵[A];公民意识研究[C];2008年
4 蔡小平;;政治与道德[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安东尼奥·内格里;赵伟;;寻找联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6 周凡;;生成与确立: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7 游海疆;;和谐决策:善与善的冲突与路向[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立平;和谐社会与权力规范[N];经济观察报;2006年
2 孟锐峰 郑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和创新[N];光明日报;2006年
3 李鹏程;民主与“自主”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7年
4 杨雪冬;全球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与国家自主[N];学习时报;2006年
5 伍俊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N];学习时报;2006年
6 范春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西方左翼关于国家相对自主性的争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记者郑成宏;国家仍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参与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孙洪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N];辽宁日报;2005年
9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10 ;现代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辩证关系[N];铁岭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玮;知识密集型组织若干组织政治行为及其政治知觉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5年
2 张兰英;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天上;社群主义权利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力秩序[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焕炎;制度·权力·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6 万其刚;论人的尊严作为人权正当性根据[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钱继磊;论全球化对人权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和佳;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戴春亮;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文化考古学思考——知识分子与知识、权力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惠永照;建构的正义——对罗尔斯政治建构主义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夏方明;论行政人格[D];中南大学;2004年
4 解惠芳;政治民主的学理探源与现实思考[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5 彭辉;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的两条路线[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6 由济恺;库珀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借鉴意义[D];延边大学;2007年
7 谢寅翠;Terry·L·Cooper的行政责任伦理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梁琪;罗尔斯新社会契约论探析[D];苏州大学;2008年
9 谭建明;英美新左派对罗尔斯正义原则的理论批判[D];山西大学;2008年
10 王欢欢;论施米特的政治正当性[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03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