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卢梭政府形式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8 21:18

  本文选题:卢梭 + 政府形式思想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推进也势在必行。但政府机构改革的问题不仅仅涉及到“机构的调整”,也涉及到政府形式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卢梭的政府形式理论中找到些许改革的理论依据和路径指引。 本研究力图跳出“以政府形式论政府形式”的狭小视角,以三大坐标“定位”卢梭的政府形式理论,即:一是卢梭的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二是卢梭个人独特的经历、个性、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卢梭对“政府形式”的直接论述,力图准确把握其理论的要义。只有了解真实的卢梭,才能了解卢梭到底想说什么,只有将卢梭政府形式理论放置于卢梭的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甚至宗教思想、教育思想所组成的思想体系中,才能完整把握其政府形式理论。 从静态看,卢梭的政府形式理论包括政府形式的涵义、政府形式的分类、好政府的标志、政府形式的现实状态等几个部分构成。事实上,卢梭所谓的政府形式的问题,其根本不在于政府形式的规模,即行政官的人数,也不在于政治共同体的自然社会环境,文化与资源状况,而在于使政府这一中间体——本质上是主权者的“附属物”,在自身利益和意志上如何与公共的利益和意志取得协调。理解这一点对于理解卢梭政府形式理论是至关重要的。从动态看,卢梭所谓的政府形式是一个生命过程,它不断演化、嬗变,从一个形式跃迁到另一种形式,当国家解体的时候,或者说,当政府已经不再秉承公意的时候,社会契约就自动失效了,公民从此恢复了自由。而导致政府形式演化的最核心的原因是国家共同体中“私意”、“众意”和“公意”之间的恒久的冲突。 卢梭的政府形式思想当然也有它的不足,但瑕不掩瑜。本研究试图充分发掘卢梭政府形式理论对我国改革实践的借鉴意义,并力图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结合我国改革实际,我们认为:无论行政改革选择怎样的策略,选择什么手段,首要的原则应该是:为了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政改革应该将党政分开作为最大的前提;我国行政改革应该遵循政府权力和社会权力平衡发展原则,使行政权力成为社会权力的支撑,社会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重要补充。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system reform, it is imperativ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However,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institutions involves not only the adjustment of institutions, but also the form of government. This study attempts to find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guidance of reform from Rousseau's theory of government form. This study tries to jump out of the narrow angle of view of "on the form of government in the form of government" and "position" Rousseau's theory of form of government with three coordinates: first,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secondly, Rousseau's unique experience and personality. Third, Rousseau's direct exposition of "form of government" tries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Rousseau's theory.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real Rousseau can we understand what Rousseau really wants to say, and only by placing Rousseau's formal theory of government i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of Rousseau's political philosophy, political economy, even religious thought, and educational thought, From the static point of view, Rousseau's theory of government form includes the meaning of government form, the classification of government form, the symbol of good government, the realistic state of government form and so on. In fact, the problem of Rousseau's so-called form of government does not lie at all in the size of the form of government, that is, the number of administrators, nor in the natural social environment, culture and resources of the political community. It lies in how the government, an intermediate in essence, is an appendage of the sovereign, and how to coordinate its own interests and will with the public interests and will. Understanding this is crucial to understanding Rousseau's formal theory of government.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Rousseau's so-called form of government is a process of life. It evolves, moves from one form to another, when the state disintegrates, or when the government is no longer committed to justice. The social contract automatically lapses, and the citizens are free from it. The core reason for the evolution of government form is the constant conflict among "private intention", "public will" and "public will" in the national community. Rousseau's formal thought of government, of course, also has its shortcomings, but not the shortcomings. This study tries to fully explore Rousseau's government form theory for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practice in China, and tries to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form idea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reality of our reform, we believe that no matter what strategy or means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chooses, the first principle should be: to better reflect the will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should take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as the biggest premise, the administrative reform of our country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government power and the social power, make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become the support of the social power, and the social power become the important supple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power.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95.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娜;;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J];学理论;2011年20期

2 徐逢;;卢梭不用咆哮体[J];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2011年08期

3 连芙蓉;;对人类合理生存秩序的不同诉求——霍布斯、卢梭社会契约论之比较[J];学理论;2011年21期

4 颜德如;韩丽群;;被逐渐放逐的卢梭:以梁启超的认知为中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吕静鹏;;理性与意志的胶着——谈卢梭思想与行为的矛盾性[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6 陈惠芳;;卢梭同霍布斯、洛克自然状态描述之比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7 崇明;;卢梭思想中的世界主义和普遍意志[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袁贺;谈火生;;卢梭的中国面孔——中国卢梭研究百年述评[J];政治思想史;2010年01期

9 张凤;;卢梭自然主义美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理论导刊;2011年08期

10 荣之君;曹琪;;霍布斯、洛克、卢梭社会契约学说的浅析与比较[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全成;;论欧洲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与卢梭国家权力理论之分野[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何怀宏;;现代伦理学:在康德与卢梭之间[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3 崔梅;;孟子伦理思想与卢梭伦理思想的相同点[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4 宗先鸿;;《爱弥儿》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李贤智;杨汉麟;;浅析卢梭《爱弥儿》中的教师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安荣;张万波;;卢梭《爱弥尔》中的情感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徐卫红;;教育为了国家——柏拉图、卢梭教育思想的乌托邦色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萧延中;;史华慈比较文化视野下的卢梭、孟子与毛泽东[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吴宗泉;;卢梭的教师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梁晓杰;;农民教育布尔乔亚——卢梭与农民的现代道德主体性[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颐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是是非非话卢梭[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尔为;卢梭研究中别开生面的“演进”[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孙传钊(书评人);从阐释到再创造:《卢梭问题》中关于责任伦理的论述[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4 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 张书彬;自由的心灵 诗般的情感[N];美术报;2007年

5 布谷;一部明信片辑成的传记[N];中国保险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刘悠扬;今天,我们该如何理解卢梭[N];深圳商报;2007年

7 田华;情感,应贯穿教育始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8 李宇先;人类为何会有不平等[N];检察日报;2005年

9 刘军;剪不断理还乱——卢梭和日内瓦[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陈祥云;梦幻骑士营造的美境[N];吉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丹;卢梭政府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陈华仔;“好人”与“好公民”的冲突与和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中英伦葩;让·雅克卢梭《遐思录》中的水与山及其道家思想[D];武汉大学;2010年

4 汪炜;卢梭与Narcisse问题[D];复旦大学;2011年

5 张晓溪;启蒙与醒世[D];吉林大学;2007年

6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永华;现代自由的谱系:从卢梭、黑格尔到马克思[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妍妍;卢梭美学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彭刚;卢梭的共和主义公民理论[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宗先鸿;卢梭与中国近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文远;论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D];复旦大学;2010年

2 马衍明;自然的追寻[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牛媛媛;卢梭教育思想中的几个理论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麻莉;对卢梭语言观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何晓霞;卢梭的浪漫主义[D];湘潭大学;2002年

6 陈双喜;论卢梭的公意学说[D];湘潭大学;2005年

7 何鹏翔;卢梭社会契约论的逻辑构架和历史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8 王嘉;对自由、正义与和谐社会的追寻[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9 刘军;霍布斯与卢梭自然状态学说的差异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陈华丽;卢梭与鲁迅的启蒙功用之比较[D];湘潭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079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79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7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