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正义理论视阈下儒家“义”德的政治哲学解读
本文选题:儒家 + 义 ; 参考:《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摘要】:儒学"五常""四端"说,皆以"义"为核心范畴之一。"正义"自古以来就是西方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核心议题。正义表现为关涉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交往关系之间的一种美德;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秩序的原则、规范和体制。儒学讲"内圣外王",大体而言,"内圣"是道德哲学的谱系;"外王"则是政治哲学。就儒学"内圣"体系、内圣开外王的路径而言,"义"是"仁"的道德实践;而就儒学"外王"体系而言,"义"表征为"仪",即"礼",人行"义"而"仪",以实现和维持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正义的遵行和对非正义行为的规诫和惩罚,即矫正正义的实施。"义"作为正义的原则,该原则自身是否合乎正义?儒家性善论和儒家天命论为此提供了合法性证明。
[Abstract]:Confucianism's "five permanent" and "four ends" are all based on "righteousness" as one of the core categories. " Justice has been the core topic of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since ancient times. Justice is a virtue concer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s, and it is also the principle, norm and system of realizing social justice and harmonious order. Confucianism talks about "internal saints and foreign kings", generally speaking, "inner saints" is a pedigree of moral philosophy, while "outside kings" is political philosophy. As far as the Confucian system of "inner sanctity" and the path of "inner and holy" king are concerned, "righteousness" is the moral practice of "benevolence"; As far as the "outside king" system of Confucianism is concerned, "righteousness" is characterized by "ceremony",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and "instrument", in order to realize and maintain a harmonious and just social order,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llowing the social justice and admonishing and punishing the unjust behavior. That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rrective justice. " As the principle of justice, does the principle of righteousness itself conform to justice?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goodness of nature and Confucian theory of destiny provide proof of legitimacy.
【作者单位】: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09;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4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6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7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8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岳川;孔子思想:从“礼”中心到“仁”中心[J];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张应凯;对孔子思想历史趋向再认识[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3 张增田;孔子仁与礼的管理学诠释[J];孔子研究;2000年04期
4 王立新;孔子的仁、礼观念并及儒家的历史命运[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5 陈佳扬;孔子与柏拉图之比较[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6 周光亮;“仁学”:孔子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7 李进挺;儒家的人学方法论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张兵;儒家道德自我修养的理想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许梦瀛;孔子伦理道德思想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吴光;仁本礼用──儒家人学的核心观念[J];文史哲;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德立;;始者近情,终者近义——子思诠释仁义的理论基础[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许兆昌;;孔子思想的批判精神与当代儒学价值的重建[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季庆阳;杨慰;白延军;;试析孟子思想与道家的关系——兼论早期儒道之间的关系[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杨慰;;论孔、孟的财富思想及其分歧[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大勇;;试论李觏的人格观[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6 周山;;超越“仁义”,相忘江湖——关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当代定位[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杨英杰;赵东玉;;鸟兽不可与同群——先秦儒家视野中的人兽之别[A];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乃川;;杨时“理一分殊”思想[A];纪念杨时诞辰950周年专集[C];2003年
9 宋宽锋;;英国近代政治哲学中的“家”与“国”——以儒家和现代新儒家的“家国关系论”为参照[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上海社会科学院 周山;儒道融通: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李承贵;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N];光明日报;2005年
3 张洪恩(作者为兰州机车厂中学一级教师、甘肃省杂文学会理事);哲学的“突破”[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清;荀子荣辱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晓青;荀子“乐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高丽敏;作圣之功[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棋;荀爽易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申绪璐;两宋之际道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波;皇侃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邹辉杰;试论曾子学派的“孝”[D];复旦大学;2011年
8 冯晨;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孔子仁的解读[D];复旦大学;2012年
9 修建军;儒家“和心”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妮;冯友兰孔子研究初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熊燕华;孔子君子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孙军红;孔子“和”论[D];河南大学;2007年
4 吴希;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理论对和谐社会人格建构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邹新;论孔子的仁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倪妮;孔子“天人合一”思想探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洪斌;荀子的正义思想[D];湘潭大学;2007年
8 张培国;孔子与西周宗法制度[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孔祥润;正义之为德性[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陈少阳;荀子政治哲学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87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87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