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同体政治认同的理解向度
[Abstract]:The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community contains the essential meaning and the object meaning of the national existence, which reflects the national meaning and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times. The appreciation of community politic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ethnic members are two kinds of horizons of political identity, which represent the ethnic pulsation of community politics and the endowing of the form of values. The common emotion, the same spirit and the same interests of the national members are the basis and conditions for us to understand why political identity is possible. In reality, mutual participation and visual fusion of understanding identity are the highest level and important target of realizing political identity. In this sense, understanding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integration of empirical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社会科学教育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项目编号:08BZX06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戴艳军;王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特点和实现路径[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林春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目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13期
3 费孝通;;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同胜;;《聊斋志异·牧竖》的哲学诠释学解读[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周颖;;交往实践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刘行芳;;应该赋予媒介充分的自由裁量权[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朱寿兴;;网络文学的公共空间建构与文学网站的使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李雪彦;;政治认同: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郭慧峰;;对农民工权益救护的立法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9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孙志海;系统进化和社会发展动力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于景辉;;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整合机制创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刘旭;;社会稳定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讨[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贾玉娇;;社会建设:双向运动中的中国利益格局重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岳天明;郝世亮;;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及其意义——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陈华;;集体认同的变迁与重构——社会管理创新的组织基础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雪樵;经济行政权法律监督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3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谢维杰;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路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燕玲;关联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毕圣洁;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合法性构成与获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俊杰;论我国死刑废除中的民意引导[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叶晶晶;重建文化亲缘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戴艳军;杨正德;;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陈先达;;论普世价值与价值共识[J];哲学研究;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中国;;政治认同概念解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袁其波;;政治认同的概念与特征初探[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丁忠甫;郑林;;政治认同的合力论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胡建;刘惠;;社会公正:政治认同的制度性资源[J];理论探索;2009年05期
5 张玉冰;;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来源及强化政治认同的必要性[J];德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史献芝;刘建明;;关于新社会阶层政治认同问题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7 孔德永;卢业美;;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06期
8 薛中国;;国外政治认同心理机制理论评述[J];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09期
9 孔兆政;;儒家乐政:政治认同的美学逻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杨华;吴素雄;;政治认同的社会基础:从权力结构均衡考察[J];浙江学刊;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纪霖;;从国民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张旭东;;传统文化与现代国家认同之关系:几个概念的辨析[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张东宁;;国际视角下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与中国社会发展[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薛中国;关于“政治认同”的一点认识[N];光明日报;2007年
2 姚洋;转轨中国的社会公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3 王建娥;族际政治:当代民族研究的一个前沿视点[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李建华;德治的要义是“善治”[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姚 洋;法治的不足[N];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
6 王希恩;全球化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7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影响[N];学习时报;2002年
8 俞可平;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N];学习时报;2004年
9 李俊伟;意识形态的功能及其创新指向[N];学习时报;2009年
10 曲光华 中原工学院政法系;政治合法性离不开道德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春洋;民族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利益、制度与价值—政治认同的逻辑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孟令辉;城乡政治认同比较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高飞;查尔斯·泰勒的政治认同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4 孙莹;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王梅;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取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车红丽;论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的政治文明主体建设[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彭芙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认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亮;抗争政治理论视域下的民主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世成;政治信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颖;基于公民身份的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89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8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