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亨廷顿和维巴的政治参与观比较

发布时间:2019-02-19 19:24
【摘要】:亨廷顿和维巴是研究政治参与问题的代表性学者。关于政治参与的主体、对象、性质和方式,亨廷顿和维巴的观点与其他学者不同,二者都认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对象是政府部门,性质是客观行动,方式包括选举性和非选举性行为。但关于政治参与行为的目标、形式和结果,亨廷顿和维巴的观点也不同,维巴将其分别仅限于非结构性目标、制度性形式和预期到的结果,而亨廷顿则在前者基础上分别将其扩大到包括结构性目标、非制度性形式和未预期到结果。造成这些政治参与观点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各自研究的理论基础、问题域和方法论不同。对于政治参与的概念,学者们虽然仍有一定的分歧,但也存在一些基本共识。
[Abstract]:Huntington and Wimba are representative scholars who study the issue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garding the subject, object, nature and wa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untington and Wimba hold that the main body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s ordinary citizen, the object is government department, and the nature is objective action. The methods include electoral and non-electoral behavior. But with regard to the goals, forms and outcomes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untington and Wimba have different views, limiting them to non-structural goals, institutional forms and expected outcomes, respectively. Huntington, on the basis of the former, expands it to include structural goals, non-institutional forms and unexpected results.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are their theoretical basis, problem domain and methodology. Although scholars still have some differences on the concept of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re are some basic consensus.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有效性评价研究”(12CZZ014) 贵州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人文社科类)“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社科博2011(3))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贻顺;当代精英民主理论对经典民主理论的挑战[J];政治学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徐志达;;新生代农民工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之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李宗楼;弓联兵;;政治学原理课程范畴体系及其逻辑关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阮云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辨析及其结构解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俞小和,胡倩燕;小城镇民众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尹娜;论有序政治参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李奋生;刘余林;;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7期

8 赵光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深刻内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赵光元;丁俊萍;;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农村基层民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黄少成;傅安洲;;近30年来国内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小茹;;网络政治参与与政府善治之道[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欧志刚;;以权力利益关系为着力点构建和谐的党内关系[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丁祖豪;;对我国执政道德制度化建设的思考[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全面发展(下)[C];2005年

4 刘云光;;理想信念价值性原则及教育的有效性[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5 李瑗;储峰;;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心理分析[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玲玲;;公民参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作用、途径及其完善[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吕虹;;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相互作用[A];世界政党格局变迁与中国政党制度发展——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六辑)[C];2012年

8 张殿军;;协商民主视野的族际政治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创新[A];中国民族法治发展报告(2011)[C];2012年

9 刘筱勤;庄国波;;科层制核式结构与廉政建设[A];东方行政论坛(第二辑)[C];2012年

10 李乐为;;民族地区服务型政府构建中公民政治参与的问题与对策——以武陵山片区为例[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艳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陈微波;利益分析视角下的转型期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孙红竹;新时期中国行政问责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韩奇;市场化改革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治理变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7 罗阳;经济危机、社会动员与政治稳定[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泽兵;党政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考试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漪;政府营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翼;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宝明;韩国民主转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姚颖;中部地区基层公务员职业价值观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吴文龙;中国语境下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选择[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洋;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影响实证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黄心力;新时期中国参政党参政议政能力建设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赵一林;现行户籍制度对公民权利的影响及立法完善[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林永顺;中国传统行政人格的现代遗留与调适[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10 蔺嫣子;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共行政观[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乐;政治文明视域中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3年03期

2 萧斌;一部系统研究政治文明的力作——读《政治文明论》[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陈云凤;浅析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湖北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4 林荣光;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5 贾建梅,冯石岗;解析“政治文明”与“制度文明”[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高文霞;浅析中国当代青年的政治参与性[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邓伟志;加强对政治文明的研究[J];安徽决策咨询;2003年01期

8 林五星;文明·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冯韧;论政治文明的本质和基本特征——兼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J];理论前沿;2003年02期

10 刘德厚;坚持劳动人本政治观,积极推进小康社会“人民宪政”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永华;;试论政治文明建设的现实依据[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建平;;不断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林尚立;;有效政治与大国成长——对中国30年政治发展的一种反思[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4 黄丽清;;政治也可以生活化[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庄汉;;依法行政与政治文明[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6 邓志强;;网络社会青年政治意识表达研究[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7 王建民;;在任何情况下,共产党都得讲政治[A];灯塔颂——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七十五周年论文专辑[C];1996年

8 何克祥;李海新;;政治文明的灵魂——政治文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贵卯;;试论社会稳定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2年年会暨“政治文明建设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陈仕龙;;简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A];江苏省政治学会2002年“全球化与政治文明”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继荣;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N];学习时报;2005年

2 周平;政治文化——政治生活中一种无形的力量[N];云南日报;2001年

3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商红日;发展低度政治生活化解冲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法学博士 桑玉成;论优良政治生活的基础[N];解放日报;2010年

5 ;短信折射政治文化[N];惠州日报;2011年

6 第二炮兵某部政治处主任 王国印;讲政治不论职务高低[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海洲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文化困境中的现代政治仪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8 本报评论员;政治参与因开放而有序[N];长江日报;2013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副研究员 张明澍;公民政治素质调查中的几个“发现”[N];北京日报;2013年

10 赵丽江;积极推动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英配昌;中小学学生政治生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健;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朱海龙;场域、动员和行动:网络社会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永志;中俄市场化进程中政治权力作用的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左高山;政治暴力批判[D];清华大学;2005年

6 翟波;转型期弱势群体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刘建伟;当代西欧公众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刁桐;社会抗争的治理之道[D];吉林大学;2012年

9 郝宇青;苏联政治生活中的非制度化现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贾建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D];中共中央党校;199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爽;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任佩文;论政治文化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3 郑盼;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公民政治参与[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卓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5 杨钦涵;我国政治博客的功能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6 李昊懿;政治文化视角下的官场潜规则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储鹏飞;有序政治参与视角下的我国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冰;政治秩序的学理分析及现实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9 王晓萌;当代中国先进政治文化的构建[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10 张丽娟;政治妥协及其对政治民主化的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267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267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b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