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尊与自由
发布时间:2019-08-17 18:19
【摘要】: 本文在哲学的视域中,从个体主体的角度,揭示了自尊基本内涵以及对人的存在的意义,深入研究了自尊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化的路径,探讨了自尊与自由、自由人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就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自尊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做了初步思考。 自尊是“成为人”的意识,是个体以人的类本质,即以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为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活动的结果。自尊往往与肯定性评价结论相联系。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有自尊的人处理与物、与社会关系的基本标准。自尊是一个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偏离自尊则会导致人的自卑和自恋。 自尊的形成依托人的主体能力和自我意识发展,它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并且总会受到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人的自尊形成依赖于自我评价活动机制。在自尊的形成过程中,自我评价活动就是以人的类本质为标准,通过自我评价活动机制,将人的类本质内化于人的自我意识中,从而形成“成为人”的意识。自我评价活动的多重性和自我意识的多层次性,决定了自尊形成过程的复杂性。自尊离不开尊人,自尊与尊人互为前提。 人的自尊只有外化出来才有意义。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交往活动是自尊外化的现实路径。人以自尊规范自己的实践活动,构建属人的价值世界,从而凸现“天地万物唯人为贵”;人以自尊规范交往活动,肯定自己是目的,同时也把他人当做目的。异化作为对人的异己力量,是对人的否定。异化抽去了人的本质,使人失去现实性,从而使人丧失自尊。 自由是实现自尊的前提,追求自由的人才有尊严。有自尊的人在自己自觉自愿的活动中实现自由,展示出人的自尊之美。自尊之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人的自尊之美体现为人与物、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它集中呈现在自由人格中。 我国当代转型期的发展,为人的自尊和自由人格发展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的状况,决定了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阻碍自尊发展的因素。因此,创造社会条件,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尊和自由人格的发展之道。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081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08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向葵,孙天威,张林;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丁祯彦;儒家的理想人格与现代新人的培养——兼谈冯契“平民化的自由人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童恒萍;交往与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述评[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高清海;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5 景中强;;论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论及其实现途径[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6 陈新汉;论民众评价活动的权威性[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6期
7 高清海;论人的“本性”——解脱“抽象人性论”走向“具体人性观”[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5期
8 陈新汉;论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9 鲁鹏;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考[J];文史哲;2000年01期
10 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阳泽;自尊需要的结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林孝f,
本文编号:2527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2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