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与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化建设(1978-1987)
发布时间:2020-04-02 01:59
【摘要】: 1978年启动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革命时代的结束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的开始。从政治制度化的角度来看,改革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本文认为政治制度化的实现从根本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政治体系自身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是政治体系获得合法性。这两方面不可或缺的构成了政治制度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在建国后,中国起初移植了苏联的发展模式,而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的经验批判了苏联模式,并对其进行了改造,但是他的改造阻碍了中国政治的正常发展。在改革初期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治制度化建设主要体现为政治体系中结构功能的调整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党内权力结构的分散化;党政职能的分开;全国人大自主性和制度绩效的提升。这个过程的动力并不主要来自于经济社会的因素,而来自于文革后重返政治舞台的精英之间的温和互动。精英互动的效果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精英的偏好;精英的行动资格和精英的分层。这三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着改革初期中国政治体系权力结构的演进。随着中国改革的发展,政治体系内权力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并不足以保证中国的政治制度化建设,如何吸纳改革带来的参与压力则日益成为中国政治制度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艰巨任务。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
本文编号:2611281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周光辉;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十大趋势[J];政治学研究;1998年01期
2 郭晓东;;重构国家:后社会主义国家建构类型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李林;;中共中央书记处组织沿革与功能变迁[J];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03期
4 李月军;;以行动者为中心的制度主义——基于转型政治体系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04期
5 徐湘林;从政治发展理论到政策过程理论——中国政治改革研究的中层理论建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6 徐湘林;以政治稳定为基础的中国渐进政治改革[J];战略与管理;200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志超;亨廷顿的政治发展理论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11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11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