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宗教组织之信任的探索性研究:以上海数据为例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最后,本文无法合理解释假设3与数据之间的矛盾。数据的结果可以证明假设2——信教者较不信教者更信任宗教组织,也可支持假设3中关于制度宗教信仰者较无固定信仰者信任度更高的判断,但文中呈现出的中国传统宗教信仰者较亚伯拉罕传统宗教信仰者更信任宗教组织的数据特征与理论之间存在很大的隔阂。因为佛教和道教虽然具有制度形式,但它们“至少是对俗人而言,没有成为在社会学上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宗教团体通常没有社会性”(韦伯,1993:254),,更多是作为私人精神慰藉或救赎而存在于社会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们长期缺乏公共性社会功能。同时,中国人的传统信仰表现出“一种扩散式的信仰方式……不太强调信仰群体或组织性格”(李向平,2010:264)。由此必然导致民众对中国传统制度宗教组织的信任不及有着宗教组织信仰特征的基督教。若一定要对数据给出解释,本文认为,原因之一可能源自样本中亚伯拉罕传统宗教信众所占的比例偏小。若数据没大问题,那么是否存在着民众将亚伯拉罕传统宗教仍视为“洋教”的可能?或者由于佛教和道教更多见诸于媒体,丑闻有报道,其慈善事迹等也有报告,普通民众由此形成较其他宗教更多的正面评价?
此外,在诸多变量的考虑中,文章对信徒的宗教性变量并未涉及,原因之一是此方面数据的缺失值过多,另一原因在于对中国人的宗教性测量手段和方法的困难。同时,受制于样本中某些数据的严重缺失,文中在诸如阶层等变量的测量方面也存在进一步深化的空间。这些问题和不足也正好开启以后研究的空间。要言之,作为一项初探性的研究,希望本文的方法和结论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说明: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社会转型期基督徒的社会认同研究(08JC730002)”和中央财政专项基金“大都市社区治理与公共安全专业能力实践基地”(BRO11528)的资助。感谢李向平教授和胡安宁博士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建议和帮助,也感谢《社会》杂志匿名审稿人和编辑部提出的修改意见。文责自负。
参考文献:
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 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2.彼德.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M].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陈家建:《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2):30-43。
4.冯仕政:《中国当前的信任危机与社会安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25-31。
5.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李宛蓉译,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8。
6.高师宁:《一支突起的异军——再议宗教社会学及其在中国的进展》[J].《世界宗教文化》2011(1):26-31。
7.何蓉、F. Carson Menchen:《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J].《世界宗教文化》2010(6):15-20。
8.洪大用、卢春天:《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1(6):154-170。
9.胡荣、胡康、温莹莹:《社会资本、政府绩效与城市居民对政府的信任》[J].《社会学研究》2011(1):96-117。
10.华桦:《中国青年和大学生信教现象研究综述》[J].《理论观察》2009(3):129-132。
11.李峰:《乡村基督教的组织特征及其社会结构性位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2.李向平:《信仰但不认同:当代中国信仰的社会学诠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1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4.托马斯.卢克曼:《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中的宗教问题》[M].覃方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15.卢云峰:《超越基督教宗教社会学——兼论宗教市场理论在华人社会的适用性问题》[J].《社会学研究》2008(3):81-97。
16.凯特.洛文塔尔:《宗教心理学简论》[M].罗跃军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罗伯特 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18.邱建新:《信任文化的断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阮荣平、王兵:《差序格局下的宗教信仰与信任:基于中国十城市的经验数据》[J].《社会》2011(4):195-217。
20.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特洛尔奇 Emst Troeltsch:《基督教理论与现代》[M].朱雁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2.亚历山大.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3.王佳、司徒剑萍:《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人际信任》[J].《世界宗教文化》2010(4):78-85。
24.吴建平:《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J].《社会学研究》2012(1):174-198。
25.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富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
26.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宗教与世界》[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7.乔治.西美尔《现代人与宗教》[M].香港:道风书社1997。
28.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宗教的现代社会功能及其历史因素之研究》[M].范丽珠 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29.埃里克.尤斯拉纳:《信任的道德基础》[M].张敦敏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0.张金桃:《当今中国青年宗教现象的辩证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1-65。
31.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J].《社会》2009(4):167-194。
32.赵斌:《对大学生宗教暧昧现象的透视》[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3-15。
33.郑也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4.朱维群:《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J].《求是》2011(24):25-28。
35.卓新平:《宗教在当代中国应有的自我意识和形象》[J].《中国宗教》2001(2):37-38。
36.Bourdieu,Pierre.1984,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7.Bruce,Steve.1995,“The Truth About Religion in Britain.”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4):417-430.
38.Chales,Robia.2010,“Religiosity and Trust in Religious Institutions:Tales from the South Caucasus(Armenia,Azerbaijan,and Georgia).”Politics and Religion(3):228-261.
<CMS><CMS>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宗教信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初步考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1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