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一个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概述

发布时间:2016-08-25 08:01

  本文关键词: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一个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文史哲JOURNALOFLITERATURE,HISTORYANDPHIL(脚HY

2010年第1期(总第316期)No.1,2010(SerialNo.316)

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

—一一个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概述

刘义

摘要:自197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宗教不仅没有像世俗化理论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衰亡或

私人化,而且呈现出全球复兴和政治化的趋势。其中,宗教基要主义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2001年的

“9?11”事件后,宗教恐怖主叉的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全球宗教复兴在很大程度上

即意味着宗教的政治化,或者说后者恰好是前者的本质。从基要主义到恐怖主叉的演变,则构成了全球宗

教政治最突出的表现。

关键词:全球化;宗教复兴;宗教政治;公共宗教;基要主义;恐怖主义

在一篇宣言式的文稿中,当代宗教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贝格尔(PeterBerger,也译为“伯格”)指出,“假设我们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中是错误的”。这也意味着由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宽泛地标签为“世俗化”的理论,在本质上都是错误的。宗教正在发生一个全球范围的复兴现象,并日益介入国际和国内的政治事务中。尤其是其中基要主义的一支,更是全球宗教复兴的典型代表①。这就给宗教社会学经典的世俗化命题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是对整个宗教社会学基本命题的挑战。那么,这一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呢?它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机制问题呢?下文就主要围绕全球宗教复兴的概念、宗教基要主义、宗教恐怖主义、全球宗教政治的命题四个方面对此问题作一理论概述。

一、全球宗教复兴的概念

1985年,在《人类、全球化与世界范围的宗教复兴》(Humanity,Globalization

ReligiousandWorldwideResurgence)一文中,罗伯逊(RolandRobertson)指出,公民宗教(civilreligion)之间的联系

civil以及世界公民宗教(worldreligion)问题的产生,构成了宗教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心地位。这其

中的主要特征,一方面在于神学和宗教的政治化,另一方面则是政治的神学化。全球化掀起了宗教和半宗教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以普世主义为参照的人类以及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整合问题。宗教基要主义可以看作是对于这一普世倾向的反应以及特殊身份的建构o。罗伯逊由此从宗教社会学的视角提出了全球宗教复兴和宗教政治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义,上海大学历史系讲师(上海200444)。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上海大学“211工程”第三期项目“转型期中国民间的文化生态”及上海选拔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B.37—0102—08—005)资助。

①[美]彼得?伯格(PeterBerger)等:《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李骏康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l一22页。

②RolandRobertsonandJoAnnChirico,“Humanity,Globalization,andWorldwideReligious

ploration,”SociologicalAnalysisResurgence:ATheoreticalEx—46:3(1985),PP.219—242.

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159

在罗伯逊之后,加拿大学者贝耶(PeterBeyer)参照著名社会学家卢曼(NiklasLuhmann)的社会系统(socialsystem)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完整的分析,从而代表了当今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贝耶将宗教的历史看作一个不断分化的过程。这是以宗教系统的特殊编码(code)为基础,通过系统内以及与其他系统不断交往(communicate)的结果。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宗教的主要编码体现为“拯救”(salvation)和“诅咒”(damnation)。正是这一特殊的编码,从而将宗教系统与其他社会系统分别开来。它们是宗教的特殊功能。这主要是以犹太一基督教传统为基础的。在其他的宗教传统中,我们亦可以看到类似的表现,如伊斯兰教的“允许的”(halal)和“禁止的”(haram),佛教的“涅磐”(nirvana)与“轮回”(samsara),印度教的“解脱”(moksha)与“轮回”(samsara)等。然而,编码本身并不能构成宗教。它要依靠“宗教项目”(religiousprogramme)来完成。后者主要代表了交往的稳定模式,从而形成不同的宗教体系和认同。宗教交往主要通过宗教的仪式(ritualorpractice)来完成,它们足宗教功能的主要表现。社会系统的交往是一个无限延伸的过程,全球社会是其理想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宗教系统的局限性在于,它不像其他社会系统,如经济、政治等那样专业。这就促使宗教系统常常徘徊在系统和反系统之间,从而也构成了宗教在全球社会中的矛盾角色①。

贝耶用三对概念来概括宗教与全球化之间的这一矛盾关系:

(1)私人化(privatization)与公共影响(publicinfluence)。贝耶以“私人化”作为认识全球社会中的宗教形式的起点。根据卢曼的观点,私人化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一个主要结果,它对宗教和对其他事物的影响是一样的。随着功能性的分化,相应地也出现了分化性的社会身份(compartmentalsocialroles)。然而,宗教的私人化并不必然意味着宗教交往的社会重要性的下降。宗教的私人化是指个人自我决定自己的信仰,以及宗教系统、专业人员或领袖等代表在公共影响方面的下降。公共影响则指专业行动超出专业人员和自愿跟随团体的影响。要扩大自己的公共影响,宗教必须像政治、经济和科学系统一样,不只是提供加强宗教信仰和归属的服务,而且要在专门的宗教领域之外发挥更大的作用②。

(2)功能(function)与表现(performance)。宗教的功能是指纯粹的、“神圣”的交往,包括超越的以及宗教机构专门的东西,即它们在现代社会自主性的基础。宗教表现则指宗教被“应用”于产生于其他系统却不在其他系统解决的问题。宗教在现代社会的公共影响实际上是一个表现的问题。如果“纯粹”的宗教在现代社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有进一步私人化的压力,解决的方法在于宗教的有效“应用”,而不是更多的宗教信仰和实践。在全球化的局势下,宗教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在功能性分化和宗教私人化的处境中保持自己的公共影响。这形成了两种对应性的策略:自由的(theliberal)与保守的(theconservative)。自由派的观点,倾向于采取普遍主义的态度,体现了功能和表现的区别。在功能方面,组织倾向于帮助性的服务,包括重要的生活庆典、灵魂拯救等。在表现方面,他们坚持宗教在交往方面的应用,进行一些与全人类的利益有关的事物。保守派则较强调宗教的专门

号,强调个人的神圣性和群体团结。在功能方面,他们区分了个人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分别。在j,,面,他们则主要体现为宗教运动,提倡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等。随着社会的分化以及传统的家庭、,,‘.7和道德机构的衰落,在没有相应的取代机构的情况下,宗教运动占据了这些领域③。

(3)残留事物(residualmatters)与新社会运动(newsocialmovement)。较之于社会系统的其他方面,宗教的一个特殊性在于,它可以用来处理所有的事物,它给整个世界以意义。在前现代社会,无论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其他的事物,都跟宗教密切相关。然而,随着社会分化的进程,宗教在这些领域里的功能逐渐散失和边缘化,让位于更专门的政治、经济、科学、教育等。社会运动是非常规的,

①PeterBeyer。ReligionsinGlobal.Society,LondonandNewYork:Routledge,2006,PP.79—97.

New②PeterBeyer,ReligionandGlobalization,London,ThousandOaksand

③PeterBeyer.ReligionandGlobalization,PP.79—93.Delhi:SAGEPublications,1994。PP.70—79

160文史哲?2010年第1期

超越了现实的正常机构界限。它的一个核心特征即在于其机动性(mobalization)。在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处境中,宗教观点是典型的“反系统的”(antisystemic)。宗教信奉者、专业人员以及领袖倾向于认为他们的交往是本质性的,因为它处理主流系统残留的,或由主流系统造成而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样,宗教影响的一个主要领域即新社会运动,如和平运动,反核子运动,女性主义和生态运动①。

贝耶曾区分了宗教在全球社会中的四种主要形式:(1)组织化的宗教(organizedreligion)。这是最主要的宗教形式,包括天主教的全球体系、教堂、寺庙,以及一些宗教组织,如穆斯林兄弟会等。这也是宗教比较合理的社会形式。组织既给了不同的宗教群体以边界和范围,同时,它们又可以利用这一群体身份来保持与其他群体的联系。(2)政治化的宗教(politicizedreligion)。这主要指罗伯逊的宗教政治化和政治宗教化问题,也即宗教给行政、立法、军事等以合法性的功能。这常常使宗教成为了政府的工具。或者反过来讲,国家也成为了宗教的一部分。政治化宗教的另一个例子是政府将宗教当作国家事务来管理,比如印度尼西亚以及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3)社会运动形式的宗教(socialmovementreligion)。这是宗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新体现。它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流动性。社会运动更重视时间和地点的象征意义,而不是某一个具体的群体。在这一点上,它们和组织是相对立的。在宗教社会学中,宗教运动则常常主要用来表述新兴宗教运动。(4)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宗教(communitarian/individualisticreligion)。这主要是指与制度性宗教相对立的宗教现象,或者说是宗教性的普遍体现。它常常体现在人们对一种宗教现象的喜好,如圣诞节或其他宗教节日,或是一种个人精神上的追求。在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对这种宗教性的喜好往往超过了对某一种具体宗教的喜好②。

全球宗教复兴意味着什么呢?习惯的看法,总是倾向于比较宗教徒的人数或宗教组织的数量是增多还是减少。然而,从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观点看,特别是相对于世俗化即私人化的经典命题,全球宗教复兴则更多是指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参与问题。具体讲来,这尤其是指宗教在政治领域的参与问题。联系前文罗伯逊和贝耶的论述,可以发现,宗教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突出变化即宗教的政治化问题。因此,所谓全球宗教复兴也即宗教的政治化,二者实际上是一体两翼的事情。或者更恰当地说,后者恰好是前者的本质所在。在全球宗教复兴的浪潮中,基要主义以及作为其极端形态的恐怖主义,可谓是其中最突出的现象@。

二、宗教基要主义印

1970年代可被看作是当代宗教基要主义全面兴起的标志性时期。这尤其对于三大一神教传统①PeterBeyer,Religion

②Peter

theBeyer,“SocialandGlobalization,PP.101—108ReligionandReligionsinFormsofContemporaryGlobalSociety,”inM.Dillon(ed.),HandbookofSociologyofRelig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P.50—60.

GlobalandComparative③参WilliamH.Swatos,Jr.(ed.).ReligiousPoliticsinPerspective,New

London:GreenwoodPress.1989;EmileSahliyeh(ed.),ReligiousResurgenceand

State

gionPoliticsintheContemporaryYork。WestportandWorld?NewYork:UniversityofNewYork,1990;DavidWesterlund(eds.),QuestioningtheSecularState:TheWorldwideResurgenceofReli—Press。1996.

ArtsandSciences)inPolitics.NewYork:St.Martin's④在当今,关于宗教基要主义的研究,最突出的莫过于美国人文与科学研究院(TheAmericanAcademyof

R.Scott主持的大霉!!系列项目。具体参:MartinE.Martyand

ChicagoPress,1991;MartinE.Marryand

mies,andR.ScottAppleby(ed.)。FundamentalismsObserved,Chicago:UniversityofandtheState:RemakingPolitics,Econo—Appleby(ed.),FundamentalismsMilitance.Chicago:University

Sciences,theofChicagoPress,1993;MartinE.MartyandR..ScottAppleby(ed.),FundamentalismsPress.1993;MartinandSociety:Reclaimingthe

andR.Scott

cagoFamily,and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DynamicCharacterE.MartyAppleby(ed.),Accounting/orFundamentalisms:T^PandR.ScottofMovements,Chicago:UniversityofChi—Press,1994;MartinE.MarryAppleby(ed.),FundamentalismsComprehended,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5.“9?11”之后,为【廿J应宗教恐怖主义的问题,阿普尔比等人又在原先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本新著,参GabrielA.AI—mond。R.ScottApplebyandEmmanuelSivan,Strong

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3.Religion:ThPRiseofFundamentalismsaroundthewor麒,Chicagoand

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161

来说更是如此。1967年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六日战争”直接促使了两大阵营内宗教民族主义的兴起——宗教复兴运动和世俗民族主义观念的结合。1973年的阿一以战争更加促进了这一趋势。1976年,美南浸信会的信徒卡特(JimmyCarter)当选为美国总统,这被看作是当代福音派介入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四年后,他的竞争对手里根(RonaldWilsonReagan)同样由于迎合了福音派和基要派教会的观点,而击败他成为了下一任总统。1979年,美国当时最具影响的基督教右派团体“道德大多数”(MoralMajority)成立。1974年,犹太教最重要的基要主义团体“虔信者集团”(GushEmunim)成立。1977年,工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家选举中落败,右翼人士贝京(MenaehemBegin)当选为以色列总理。这直接促使了犹太宗教民族主义的大爆发。1979年,霍梅尼(AyatollahKhomeini)领导的伊朗革命不仅是当代政治伊斯兰兴起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整个宗教基要主义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1)。

宗教基要主义可被区分为三种类型:(1)非混合型(unmixed)。其主要的利益在于保护一种宗教生活方式。这主要指亚伯拉罕传统的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2)混合型(syncretic)。在其中,种族的和宗教的目标经常是混合的。这主要指佛教和印度教的运动。(3)潜在的和边缘的。它们被媒体看作是基要主义,但却不符合我们关于基要主义的定义,即它们不是为反对世俗化和宗教的边缘化,也不希望提出一种不同于世俗结构和制度的宗教选择。这主要指各种形式的灵恩运动(Pentecostalism)和复兴运动(revivalism)(z)。

宗教基要主义的特征从丽个方面来看,共包括九项内容:

意识形态特征:(1)反击性。基要主义是对世俗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宗教地位的边缘化之反抗。在宗教基要主义者看来,现代化和世俗文化的扩张日益侵蚀着宗教的地盘,并将最终导致宗教的衰落。全球化则将这一效果扩大化了。基要主义反对的目标可能是多样性的,比如多元化、其他宗教等,但现代性则是其最重要的目标。正是在这一点上,宗教基要主义才被称之为基要主义的。(2)选择性。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基要主义选取并重塑传统的某些特殊方面,尤其是那些可以将基要主义清楚地区分于主流的方面;基要主义选择现代性的某些有利成果加以利用;基要主义选择现代性的某些特定后果和过程作为斗争的目标。因此,宗教基要主义并不是一味地反对现代性或坚持传统文化,而是根据不同的处境对它们进行选择性的利用。在这一点上,宗教基要主义是实用主义的。(3)道德二元论。宗教基要主义有一种明确的善恶、黑白二元对立观,明确区分我们和敌人的界限。在宗教基要主义看来,世界经常可以被严格地划分为两个领域:宗教的和世俗的。然而,他们不仅与世俗主义相对立,也同宗教内部的自由派相对立。在很多情况下,宗教与政治的对立则占据了中心的位置。这一点是宗教基要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特征。(4)绝对主义。基要主义对宗教经典采取一种文本主义的态度,反对任何哲学的或其他形式的诠释。他们坚信经典的准确无误,无论是《古兰经》、《塔木德经》还是《新旧约圣经》。宗教基要主义坚持一种强化的或者刻板的传统主义读经法。(5)千禧年主义和弥赛亚主义。宗教基要主义者坚信一种未来的审判和救世主的降临。到那时,善将战胜恶,道德的将战胜不道德的,永恒的公义将终结历史。邪恶的必将得到审判,善的将进入天国。这是宗教基要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性特征,也是其宗教特征最突出的表现③。

组织特征:(1)“被拣选”的群体身份。根据上帝拣选的区别,宗教基要主义组织内部经常区分为“虔信者”、“余剩民”、“最边远者”、“契约保存者”、“见证人”、“与上帝同行者”等不同的身份。有些群体则直接区分为一个完全虔信的核心部分和作为同情者的边缘部分。这种被拣选的身份实际上将

①GillesKepel;TranslatedbyAlanBraley,TheRevengeofGod;TheResurgenceofIslam,ChristianityandJudaismintheModernWorld。CambridgeandOxford:PolityPress,1994,pp.6—9.

⑦GabrielA.Almond.R.ScottApplebyandEmmanuelSivan,StrongReligion,P.90.

③GabrielA.Almond,R.ScottApplebyandEmmanuelSivan,StrongReligion,PP.93—97.


  本文关键词:全球宗教复兴与宗教政治——一个宗教社会学的理论概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29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29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8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