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民国时期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发布时间:2017-10-24 08:08

  本文关键词:民国时期的伊斯兰复兴运动


  更多相关文章: 民国 伊斯兰复兴运动 达浦生 回族知识分子


【摘要】: 民国时期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中国伊斯兰教在历经衰落后的一次历史性复兴,也是中国穆斯林社会在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上的一次全面复兴。本文试图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对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进行细致描述和深入诠释。将这场近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复兴运动融入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大环境中,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当时的民族自觉历程等一系列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作比较分析,从中揭示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无论对于中国伊斯兰教还是中国社会所拥有的特殊意义。同时,作为这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以达浦生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的人生经历、学术思想以及他们与当时伊斯兰社会的种种联系都充分地反映着这场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本质特征。对于其伊斯兰复兴思想与宗教实践的考察,在进一步勾勒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全貌的同时,更为本文奠定了这样一个主旨:以达浦生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正是这场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主体与实质。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以及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作一个交代。第二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是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一章主要是对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回顾,旨在说明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历史积淀所造成的。第二章主要是对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所处的时代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的描述与分析。同时,对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做一个简单的概述,考察那个时期的中国伊斯兰教所处的世界环境。第三章主要论述达浦生与他的伊斯兰复兴思想。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其实质是中国伊斯兰教在思想文化上的复兴,因此,对于这场复兴运动中的思想的研究也就成为了全文的重点。第四章主要揭示回族知识分子群体与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之间的联系,同时,它也是对前三章的总结和概括,旨在阐明“以达浦生为代表的回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是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的主体与实质”这一中心论点。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历史意义的揭示。
【关键词】:民国 伊斯兰复兴运动 达浦生 回族知识分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5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8-9
  • 二、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的研究现状9-13
  • 三、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13-15
  • 第一章:中国伊斯兰教之发展15-25
  • 一、民国以前的中国伊斯兰教15-20
  • (一) 唐宋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15-17
  • (二) 元明时期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17-19
  • (三) 清代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19-20
  • 二、民国初期的中国伊斯兰教20-25
  • (一) 人口、教育的发展21-22
  • (二) 社会团体组织的发展22-25
  • 第二章: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之时代背景25-30
  •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及宗教25-28
  • (一)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25-26
  • (二)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26-27
  • (三) 民国时期的“宗教复兴”27-28
  • 二、世界范围内的伊斯兰复兴运动28-30
  • 第三章:达浦生与他的伊斯兰复兴思想30-42
  • 一、达浦生的生平30-31
  • 二、达浦生的著述31-32
  • 三、达浦生的伊斯兰复兴思想32-42
  • (一) 思想之来源32-34
  • (二) 思想内容之分析34-39
  • (三) 以复兴思想为指导的宗教实践39-42
  • 第四章:回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与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42-47
  • 一、回族知识分子——一个特殊的伊斯兰文化群体42-44
  • (一) 个体身份的认同:既是学者,也是领导者42-43
  • (二) 社会身份的认同:回民、教民与国民三者的统一43-44
  • 二、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必然趋势44-45
  • (一) 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之成因分析44-45
  • (二) 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之目的分析45
  • 三、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回族知识分子群体的思想历程45-47
  • 结语:启示与借鉴——民国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意义47-50
  • 一、对于近代中国伊斯兰社会的意义47-48
  • 二、对于中国穆斯林的意义48-49
  • 三、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的意义49-50
  • 尾声50-51
  • 参考文献51-54
  • 著作类51-52
  • 中文著作51-52
  • 英文著作52
  • 论文类52-54
  • 期刊论文52-53
  • 学位论文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浙江省伊斯兰教第一次代表会议召开[J];中国穆斯林;2011年04期

2 马利强;;中国伊斯兰教古迹:普哈丁墓[J];中国穆斯林;2011年04期

3 李兴华;;广州伊斯兰教研究(下)[J];回族研究;2011年02期

4 李安辉;;试析都市伊斯兰教信仰特点及社会功能——基于武汉市的调查[J];民族大家庭;2011年03期

5 ;《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J];中国穆斯林;2011年04期

6 ;中国伊协召开“在京伊斯兰教界人士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座谈会”[J];中国穆斯林;2011年04期

7 易卜拉欣·底建设;;爱国爱教是伊斯兰教的基本精神[J];中国宗教;2011年08期

8 敏俊卿;;《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研究文集》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综述[J];世界宗教研究;2011年04期

9 王子华;;白亮诚对中国伊斯兰文化的贡献[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10 李贵森;;宗教文化的传播与接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振贵;;团结进步 两世吉庆——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教务工作五十年[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高占福;;走向进步与发展的中国伊斯兰教——纪念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高占福;;伊斯兰教与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宗教文化[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4集)[C];2009年

4 余振贵;;《马德新思想研究》序[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5 肖宪;;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杨淑丽;;关于全国和地方伊斯兰教经学院发展的思考[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王希隆;马青林;;伊斯兰教在构建西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初探[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8 丁俊;;中国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理论与实践[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5集)[C];2009年

9 王建平;;来自英伦三岛的学术追求——记英国杜伦大学狄龙博士的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情结[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10 杨桂萍;;探索回族与伊斯兰教的理性发展道路——回族学者马德新的理论与实践[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谭浩;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行古尔邦节招待会[N];人民日报;2008年

2 记者 何清平;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八届三次常委会(扩大)会议在渝召开[N];重庆日报;2009年

3 张雪松 本报记者 周芳;全方位展现中国伊斯兰教民族文化[N];中国民族报;2008年

4 记者 米根孝;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八届三次常委(扩大)会议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记者 殷泓;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行招待会庆祝古尔邦节[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魏武;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举行古尔邦节招待会[N];人民日报;2009年

7 记者 马丽;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京举行古尔邦节招待会[N];中国民族报;2009年

8 记者 马丽;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京举行古尔邦节招待会[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北京印刷学院 郭树林 郭剑;简议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特征[N];中华建筑报;2011年

10 记者 华春雨;中国伊斯兰教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福德;近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先驱[D];西北大学;2005年

2 李艳枝;土耳其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张雪峰;伊斯兰的“吉哈德”[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祁学义;圣训及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安定明;西宁东关回族社区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白建灵;从宗教的认同性和别异性探讨甘宁青地区民族社会的历史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敏敬;文明的多维交往[D];西北大学;2006年

8 李卫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外交理念与实践[D];西北大学;2006年

9 李晓英;文化·网络与羊毛贸易:近代甘宁青回族商人(1894-1937年)[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敏俊卿;中间人:流动与交换[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豪斌;民国时期的伊斯兰复兴运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若琼;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戴小峰;伊斯兰复兴及其对马来西亚政治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4年

4 杨贝卡;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5 阿依古丽;论伊斯兰教在构建和谐新疆中的积极作用[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6 艾少伟;伊朗伊斯兰文化与中伊文化交流[D];西南大学;2006年

7 马晓旭;马万福宗教思想探析[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8 辉明;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政治发展[D];厦门大学;2006年

9 樊玉兰;“真一”、“数一”、“体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曹琪;当代埃及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现代化进程互动关系之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87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087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9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