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学思想的心学指归

发布时间:2018-01-03 16:24

  本文关键词: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学思想的心学指归 出处:《山东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白玉蟾 心性 丹道 雷法


【摘要】:两宋时期,三教合一思想广为流行。白玉蟾立于时代之中,也积极践行三教合一,他认为:“三教异门,源同一也”①。基于三教合一的主张,白玉蟾将儒学和禅宗心性思想引入自己的道、丹、法理论体系中,以心契道,以心炼丹,以心宣法,展现出了明显的心性化倾向。白玉蟾认为心与道同,他说:“推此心而与道合,此心即道也,体此道而与心会,此道即心也。道融於心,心融於道也。心外无别道,道外无别物也。”白玉蟾把无形无相、难以把捉的道安立于心中,这样道就由易迷难求变为反身即得,体道的关键就在无心,他说:“圣人以心契之,不得己而名之曰道,以是知即心是道也。故无心则与道合,有心则与道违,惟此无之一字,包诸有而无余,生万物而不竭。”③白玉蟾还将心性修炼融入内丹修炼中,他说:“夫金丹者,金则性之义,丹者心之义。其体谓之大道,其用谓之大丹。丹即道也,道即丹也。”④道为体,丹为用,修炼内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与道合一,而金丹就是心性,内丹修炼成功与否的关键还是在于心性的修炼。白玉蟾在内丹修炼的几个重要因素(如炉鼎、药物、火候等),以及内丹修炼的各个次第(如采药、结丹、固济、抽添、沐浴、防危、返还等)中,都透显着心性修炼的指向。及至两宋,传统道术与五雷结合,雷法走上历史舞台。南宗一贯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白玉蟾承袭这一思想,并进一步做了符合心性特色的改造。白玉蟾谓:“法法从心生,心外无别法”,直截了当的将心作为雷法的本源,并且施法的关键在于“诚心”。不仅如此,白玉蟾还对科戒仪范作了心性化的改造,章奏、念咒、五戒、超度、供奉、洞案、职衔等无不需要诚心正念、诚敬克己、静定守一等心性炼养工夫作为保证。
[Abstract]:In the Song Dynasty , the thought of the three religions was popular . In the age , Bai Yuchan ' s thought of Confucianism and Zen was the same as the Tao .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practice is to combine with the Tao , which is the essential factor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er Dan ( such as furnace ding , medicine , fire , etc . ) , and the key to the practice is " sincerity "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B9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仁杰;泸县玉蟾山摩岩造像[J];四川文物;1985年02期

2 颜林;玉蟾山与《流民图》[J];四川统一战线;1995年09期

3 曾金兰;;乌符三绝与白玉蟾[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4 ;文笔圣峰·玉蟾仙宫——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圆融结合[J];今日海南;2006年07期

5 何鼎兴;稻作农业起源地——玉蟾岩[J];湖南文史;2000年02期

6 符颖,符和积;白玉蟾生卒年岁疑[J];中国道教;2005年03期

7 姜节余;周王庙苏州玉器业——从碧玉蟾说起[J];东南文化;2001年04期

8 林冠群;;白玉蟾其人其事[J];今日海南;2001年07期

9 王尊旺,方宝璋;也谈白玉蟾生卒年代及其有关问题——兼谈近年来有关白玉蟾问题的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03期

10 朱逸辉;琼籍文化宗师白玉蟾[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争鸣;;儒、道之间:白玉蟾的诗词创作与心路历程[A];第二届江南文化论坛——江南都市与中国文学[C];2013年

2 詹石窗;;白玉蟾诗词考论[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王冰泉;道家名人白玉蟾中年后可能隐居抚州[N];抚州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杜颖 特约记者 陈超;仙山石洞走出奇人白玉蟾[N];海南日报;2014年

3 记者 龙军;玉蟾岩遗址发现1.2万年前古栽培稻[N];光明日报;2005年

4 通讯员 唐晓山 赵荣学 邓莉;中美合作发掘玉蟾岩遗址[N];湖南日报;2004年

5 记者 明星;湖南玉蟾岩发现1.2万年前栽培稻[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6 本报记者 朱永华;湖南稻作文化改写人类文明历史[N];湖南日报;2005年

7 记者 龙军;玉蟾岩遗址考古研究有重大进展[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欧春涛 通讯员 赵荣学;重建永州的文明和尊严[N];永州日报;2010年

9 王坤仁 蒋耀楚 记者 黄连星;湖南道县五粒稻谷世界最老[N];科技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浩;心通道、丹、法—白玉蟾哲学思想的心学指归[D];山东大学;2016年

2 尤玉兵;白玉蟾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兰宗荣;白玉蟾武夷山行迹考论[D];山东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746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746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