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之译、解与圣典化问题
本文关键词:《楞严经》之译、解与圣典化问题 出处:《学术研究》2014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将《楞严经》之翻译、注疏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境遇与效用做深入考量,可以发现《楞严经》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圣典化过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楞严经》成为中国佛教传统中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佛教思想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外,在儒佛互动的过程中,《楞严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朱、王之学的辩难与融通的过程中,《楞严经》亦成为儒者言说的重要理论资源。
[Abstract]:Consider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Shurangama and its situation and utility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we can find that the Book of Shurangama has gone through a process of canonization in China, and it is in this process that it is in this process. The Shurangama Sutr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cripture in the Chinese Buddhist tradition and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thought tradition. In addition, the Shurangama Sutra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debate and integration of Zhu and Wang's studies, the Shurangyan Classic also beca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ource for Confucianism.
【作者单位】: 广东省民族宗教研究院;
【基金】: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岭南禅宗史”(12BZJ01019)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一般项目“岭南禅宗史”(GD11CLS0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948
【正文快照】: 近代以来对于《楞严经》的学术讨论,多着眼于其真伪问题。姑且不论这种状况的形成是否与近代的“疑伪”之风及《大乘起信论》的考辨相关,1如果将《楞严经》之翻译、注疏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境遇与效用做深入考量,则可以发现《楞严经》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圣典化过程。本文通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慧麒;;晚明顿悟渐修并重论的兴起——以阳明后学周汝登为例[J];船山学刊;2012年04期
2 罗时光;;宋明禅思想的“混融”发展演变及成因[J];船山学刊;2013年03期
3 潘桂明;;宗密论“圆觉”[J];佛学研究;2007年00期
4 陈畅;;论刘宗周晚年思想中的“独体”概念[J];哲学动态;2008年09期
5 龚隽;;宋明楞严学与中国佛教的正统性——以华严、天台《楞严经》疏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8年03期
6 刘聪;;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蠡测——“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之比较[J];学习与实践;2013年03期
7 张刚;刘晓玉;;儒佛并重而归宗于儒——马一浮先生的儒佛观[J];阴山学刊;2013年04期
8 徐芳;;共识与差别:重探韩非人性论的思想渊源及其表现[J];云南社会科学;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贺;王阳明心性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何柳;论冯友兰的“天地境界说”与禅宗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伟伟;清代中期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D];苏州大学;2007年
4 沈冬芳;雪村友梅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于翔飞;宋代佛教的儒释一贯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龚恒利;龚自珍诗歌与佛学思想[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成坤;王阳明工夫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卫玲;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女性观[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饶洁琳;《四书匛益解》儒佛会通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10 俞汉群;从“性恶”到“性具”[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延;《楞严经》真伪考辨[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年03期
2 荆三隆;《楞严经》色阴十禅境探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马忠庚;从科学史角度证伪《楞严经》[J];学术论坛;2005年02期
4 夏志前;;《楞严》之诤与晚明佛教——以《楞严经》的诠释为中心[J];中国哲学史;2007年03期
5 王彦明;;《楞严经疏解蒙钞》的文献学价值[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6 韩钟万;《楞严经》在韩、中、日三国的流传及歧见[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7 李富华;关于《楞严经》的几个问题[J];世界宗教研究;1996年03期
8 吴言生;楞严三昧印禅心——续论《楞严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J];唐都学刊;1999年02期
9 周群;;晚明文士与《楞严经》[J];江海学刊;2013年06期
10 龙延;《楞严经》真伪考辨[J];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南怀瑾;;宇宙人生真理之探原——《楞严经大义今释》序[A];时代与思潮(4)——文化传统寻绎[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黄国光;元写本《楞严经》评[N];中国文物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朱凯;走近宫廷内的“神佛世界”[N];南京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煜;王安石与佛教[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晓涛;从《楞严经》的真伪辨析看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程[D];西南大学;2008年
2 程思;《楞严经》之生死哲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冬梅;《楞严经》文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丽婷;王安石与《维摩经》、《楞严经》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言静;试论李贽“童心说”及其思想渊源[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775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377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