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后现代主义的异质同构性
本文选题:后现代主义思潮 + 禅的精神 ; 参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摘要】: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就是不断突破并摧毁现存观念的过程。哲学和文化精神的创新往往表现为反传统、反权威、反规则的思维方式上的变革。任何创新性的哲学和文化思潮都具有这一品性。在此意义上,可以发现古代中国禅宗哲学与20世纪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与文化思潮具有同构性。禅宗哲学和后现代哲学都标举反传统、反规则、反权威的旗帜,大胆颠覆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亵渎传统的文化信念,挑战传统的文化思想规范,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性、反叛性、破坏性。这表明,禅宗哲学与后现代哲学在解构性的思维方式上,在摧毁现存精神世界的策略上都具有同构性。后现代主义和禅都反对理论的概念化、体系化;都把人类思想体系的成果"碎片化"、"断片化"。如果人类精神思想都变成一盘散沙,后现代主义自身也终将走向没落。后现代主义思潮同禅宗思想有一种共同的暗合的宿命:解构者终究消解自身!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ultural spirit is the process of breaking through and destroying existing concepts. The innovation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spirit is often reflected in the change of thinking mode of anti-tradition, anti-authority and anti-rule. Any innovative philosophical and cultural trend of thought has this character. In this sens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Zen philosophy has the same structure with the 20th century western postmodernism philosophy and cultural trend. Both Zen philosophy and postmodern philosophy hold the banner of anti-tradition, anti-rule, anti-authority, boldly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logical thinking mode, blasphem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belief, challenge the norm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thought, and show strong criticism. Rebellious, destructive. This shows that both Zen philosophy and postmodern philosophy have isomorphism in deconstruction and in the strategy of destroying the existing spiritual world. Both postmodernism and Zen oppose the conceptual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theory, and "fragmentation" of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thought system. If human spiritual thoughts become scattered, post-modernism itself will eventually decline. Postmodernism and Zen thought have a common destiny: the deconstructor eventually dissolves himself!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琼州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51048)
【分类号】:B94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代龙;;《南海寄归内法传》“行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姚何煜;王华;;“生态社会主义”的危机理论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史玉民,魏则云;整体论思想的泛化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的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管欣;;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付长珍;宋儒境界的价值蕴涵[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陈玉玺;知识创新及其认识活动的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郝娜;;“异相”的残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游莉;;与传统哲学的交锋——论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陈玉峰;;潘金莲:爱与欲的对峙与纠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10 王亚平;;谁逼疯了卡拉根?——《去俄国》中的人性压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师敏;圆仁的入唐求法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媛;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玉冰;茶疗养生的本质及其成因[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婷;后现代旅游观视野下的温泉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司雯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乡村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启示[D];苏州大学;2010年
9 周艳飞;戈尔丁对荒岛文学的继承和发展[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伟奇;;后现代语境下的科学与宗教的关系[J];学术研究;2006年02期
2 卓新平;中国基督宗教的现代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2000年01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穆土;总结中国哲学与文化的现代化历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本文编号:18821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882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