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郑州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1-26 08:09

  本文关键词:尊崇与反叛——试析乔治·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07年

王红巧  

【摘要】: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女作家。爱略特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人物刻划而闻名,其作品中的宗教和道德关怀也颇为突出。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哲学、宗教的理解,爱略特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人文宗教道德观。其人文宗教道德建立在对基督教和上帝重新定义的基础之上,以爱、同情和谅解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在爱略特的早期作品《亚当·贝德》中,渗透道德成长主题及个人责任意识和利他主义思想的分析来挖掘作品的道德教育内着作者对几位主人公的道德成长的密切关注。该论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所体现的涵,从而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该论文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主体部分又分为三章。 引言部分简单介绍了乔治·爱略特的著作,国内外文学界对爱略特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该论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爱略特生活时代的背景及其个人成长过程中对宗教、哲学及道德的认识。第二章通过对《亚当·贝德》中四个主要人物的道德成长历程的具体分析来揭示小说的道德成长主题。第三章分析阐释其作品对道德内涵的关注,并指出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后果论、责任意识和利他主义思想在人物道德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结论部分通过对前面所述内容的概括,指出道德成长是一个痛苦的历程,责任意识,利他主义思想和乔治·爱略特的后果论是促成人物道德成长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bstract (in English)5-6
  • Abstract (in Chinese)6-7
  • Acknowledgements7-9
  • Introduction9-13
  • Chapter One: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Background of Eliot's Moral Views13-24
  • 1.1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Victorian age13-15
  • 1.2 Eliot's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ource of her ideas15-24
  • 1.2.1 Eliot's life experience15-17
  • 1.2.2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influences on Eliot17-20
  • 1.2.3 Eliot's moral standard20-24
  • Chapter Two: An Analysis of Moral Growth in Adam Bede24-42
  • 2.1 Adam's long journey to maturity24-31
  • 2.2 Arthur's process of knowing himself31-35
  • 2.3 Hetty's final repentance35-37
  • 2.4 Dinah's acknowledgement of true happiness37-42
  • Chapter Three: Humanistic Ideas Leading to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Growth42-52
  • 3.1 Eliot's standpoint in moral teaching42-44
  • 3.2 Essential aspects in achieving moral growth44-52
  • 3.2.1 The law of consequences45-47
  • 3.2.2 The sense of liability47-49
  • 3.2.3 Altruism49-52
  • Conclusion52-54
  • Works Cited54-5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董俊峰;试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傅俊,马立;尊崇与反叛——试析乔治·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彭丽华;中国乔治·爱略特研究综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彭丽华;;试析乔治·爱略特小说的道德劝诫[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君;;透视玛吉的世界——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王园园;;超越传统意义的婚姻——《亚当·贝德》中婚姻的独特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3 郝洪;;环境对《米德尔马契》中主要人物命运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王娟;;从《织工马南》看乔治·艾略特的宗教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何保兴;;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爱略特的伦理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6 刘春红;;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意识[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7 杨振芳;;中职学校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8 季文君;;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帝国意识——种族“他者”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年03期

    9 程雨丝;;古典理想的现代阐释——《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现代性分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0 李华;;从《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看爱略特的人文主义思想[J];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征;论乔治·艾略特小说中“人本宗教”观照下的伦理道德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淑娟;《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成长主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李智彩;压抑中的悲苦,重生后的释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孙亮;乔治·艾略特女权意识的觉醒[D];河北大学;2011年

    5 胡素花;乔治·艾略特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于红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锥形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田海松;《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明明;乔治·艾略特的小说:维多利亚时代妇女问题的镜子[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李艳;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超越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会霞;女性权威的建构与消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董俊峰;试论乔治·爱略特小说中的“人类宗教”道德观[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2 陈蕾蕾;传统与现代的统一——乔治·艾略特早期小说特征试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袁翠珍;论《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对《白孔雀》的影响[J];南京农专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尊崇与反叛——试析乔治·爱略特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双重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3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3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1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