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心是孤独的猎手》
本文关键词: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3年
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心是孤独的猎手》
岳晓宁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作为二十世纪美国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生存现状以及精神状态—孤独、无助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迷失,展现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并且,她的作品也以对怪人、青少年及各种社会边缘人的描写而著名。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麦卡勒斯的处女作,出版于1940年,一发表就立即震惊了美国文坛,得到了评论界的高度评价。正如书名所言,这部小说全面地描写和反映了现代人生存的精神困境。本文从生态批评这一全新的角度重读这部小说,着重分析《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人物的精神困境以及造成他们精神问题的原因,进而指出麦克勒斯对解决人们精神困境的诉求。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麦卡勒斯和其作品《心是孤独的猎手》,综述了研究文献以及论文要探究的问题。 正文由四章组成: 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理论框架,简要阐述了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和特征,并对论文要运用的具体的生态批评思想的基本主张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第二章主要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辛格—孤独的哑巴,他因自身的生理缺陷而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同自己唯一伙伴的交流也仿佛是在唱独角戏,这一切造成了他精神的孤独;米克—困惑无助的青春期女孩,她向往男孩的性别身份,而社会现实不得不使她回归原本的身份,她在两者之间徘徊焦虑;她怀有梦想,却被残酷的现实压迫而显得无助;比夫—茫然空虚的生活观察者,他认识到自己双性人的身份,向往女性气质。然而,自身的理性压抑使他不得不生活在无意义中;杰克—狂野激进的反叛者及考普兰德医生—挫败的黑人医生,他们都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伟大使命,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身的使命,多年的努力成为空谈,没有结果的徒劳使他们陷入到一种狂暴,挫败,自我怀疑的状态。通过描述他们的精神困境,这一部分主要强调了人们生活在一个精神的荒原。 第三章探究造成人物精神困境的原因—人类中心主义的盛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信仰的丧失是造成他们在现代社会精神困惑的主要原因。 第四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作者进一步指出并强调了麦克勒斯对解决人们精神困境的诉求—亲近自然,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精神信仰重建。 结论部分指出,《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部深刻的、有教育意义的反映人们精神生态的小说。在该作品中,麦卡勒斯通过描写人类精神的困境,旨在试图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人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重建精神的信仰,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J];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2 傅树斌;《心是孤独的猎人》主题剖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荆学民,李旭炎;信仰·宗教·哲学·终极关怀[J];南开学报;1999年02期
4 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何继业;;现代风险与信仰危机[J];学术界;2007年03期
6 林斌;卡森·麦卡勒斯20世纪四十年代小说研究述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02期
7 罗中枢;;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J];宗教学研究;2007年02期
8 赵海峰;;读《危机与拯救——蒂利希文化神学导论》[J];哲学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军红;《心是孤独的猎手》的复调特征解读[D];兰州大学;2011年
2 瞿真;解读麦卡勒斯小说中的性、性别越轨者[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丹;《心是孤独的猎手》文本中的断裂现象解读[D];河南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7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8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胡沫;张加明;;走在生存向存在途中的人的意义世界[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10 黄净萍;;生态自然观在校园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三峡大学校园规划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5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盛承发;;生态学基本概念的发展[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7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方智敏;;一曲没落贵族的哀歌——评舍伍德·安德森的《兄弟之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9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10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7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9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莹;父权文化的牺牲品[D];河北大学;2009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秦虞;《纯真年代》的叙事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檀传宝;论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曾永成;生态学化: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万俊人;进退之间[J];读书;2000年05期
4 杨莉;试论美国南方文学中的女性形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8期
5 梁燕城,万俊人,唐文明;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J];开放时代;2000年09期
6 乌尔里希·贝克,王武龙;“9·11”事件后的全球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2期
7 万俊人;信仰危机的“现代性”根源及其文化解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约翰·麦奎利;世界宗教之间的对话[J];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04期
9 荆学民;论信仰的价值评价功能[J];人文杂志;2000年06期
10 林斌;《伤心咖啡馆之歌》的“二元性别观”透视[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琳;王安忆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左银林;;“边缘人”的精神困境与灵魂拯救——解读《万延元年的足球队》[J];思想战线;2009年S1期
3 孔硕;王书展;;谈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细读《在酒楼上》[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张若男;;无法摆脱的精神困境——对《玻璃动物园》中汤姆精神困境的心理分析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董雪;;关于生态文学的思考——由《困豹》说开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袁兴金;;我们应如何认知新世纪文学的价值——兼与张颐武先生商榷[J];探索与争鸣;2010年09期
7 王兰;;当代官场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肖仁福《位置》人物形象分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刘汪锋;;死亡的症结——对海子自杀的哲学分析[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9 孙佳宏;;逻各斯无法解决的精神困境——《好人难寻》的主题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10 郑秀芬;;钱钟书文学世界中的理性探寻[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Tan Chung;;Where from the“secret of expression”of Chinese civilization?——Historical operation of“chindia”in mining the spiritual and material cultures of China[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北京论坛(2006)论文选集[C];2006年
2 杨适;;中国之“鉴”与希腊人的“爱智慧”—中西人类精神自觉形态比较[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是否相融:从1958年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宣言”谈起(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4 Eugene Thong;;On Modernisation and Tradition[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5 李瑾;;长存价值再发现:21世纪学习的文化宝库(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6 吴义勤;;荒诞的寓言——评《迷蒙之季》[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7 姜苦乐;;全球主义和现代性的重构——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与泰国艺术的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8 Samuel James Ruiz;;Being Prepared for the Future: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Scouting[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9 ;The Conversion of a Radical—Dorothy Day and The Catholic Social Thought[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10 雷达;;长篇:平稳发展和时有闪亮[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2)[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兵;[N];工人日报;2010年
2 记者 何芬;[N];衡阳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何芬;[N];衡阳日报;2011年
4 潇元;[N];文艺报;2009年
5 林国荣/北京;[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王春林;[N];文艺报;2010年
7 孙立平 胡平张旭东 周鹊虹;[N];海峡时报;2003年
8 王伊伟 书评人;[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9 孟繁华;[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吴小曼;[N];财经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栾述蓉;族裔与生态:路易斯·厄德里克“北达科他四部曲”中部落身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陈静;压制、惩罚、异化:狄更斯主要作品中的空间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申圆;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伦敦映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5 王晶;奥古斯特·威尔逊戏剧中黑人创伤的文化建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甲鲁海;尤金·奥尼尔欲望悲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杨永春;当代澳大利亚土著文学中的身份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周丹;叶芝抒情诗中的视觉艺术[D];中南大学;2012年
9 肖沁浪;莫里森小说的叙事手法与作品自由主题的展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金文宁;以自我否定形式成就自我——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晓宁;生态批评视角下的《心是孤独的猎手》[D];郑州大学;2013年
2 孔令超;诗、诗人与拯救[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俊霞;《接骨师之女》的原型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义莹;失衡与救赎[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冬月;[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蔡笑颖;《船讯》之精神生态解读[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建玲;欲望与回归:对尤金·奥尼尔《更庄严的大厦》的精神生态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段致军;《一九八四》中温斯顿精神历程的生态学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芸;从理想主义到实用主义:论《天使,望故乡》及其续篇的主人公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黄静;浅析《又来了,爱情》中女性的精神成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信、信念、信仰、宗教信仰的特征及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60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19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