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
本文关键词:东来西去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杨译《红楼梦》宗教文化概念的认知翻译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陕西师范大学》 2002年
《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
梁晓萍
【摘要】: 在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的征程中,中国人可谓异常艰辛,但无论这种呼声在历史的涛声中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我们总还是能找到一些个体,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 魏晋风度总是为人们津津乐道,它的精神内含总是为中国文人所重视;而在众多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恐怕也没有比《红楼梦》能更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的了,探究二者的关系因之显得特别有意义,而在这之前,还没有系统地将二者放到一起加以详细论述的文章,大都为零碎的片段,或作一些粗略的分析,而本文试就《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和文学渊源作一探究,力争使这一空白得以添补。 魏晋时期的文人很多,在这里不可能一一加以列举,本文主要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为例,试图通过对他们人生态度和个性特点的分析,寻找他们的精神品格中追求个性自由的成份,继而探讨《红楼梦》对这一精神品格的继承。而《红楼梦》中的人物也浩如烟海,本文只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例,探讨其对魏晋文人精神风度中追求个性自由解放这一特性的继承。 追求个性自由是他们共同的突出特性。这一特性首先表现在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上。阮籍对功名利禄越的冷淡常常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常常一个人闭门读书,整日不出屋门;有时外出游览,登山玩水,终日忘返;或者独自驾着牛车出门,任牛随意地走向荒郊野外,直到无路可走了,才不得不痛哭着回来。嵇康也是一位鄙薄功名的性情中人,他厌恶官场和功名利禄最突出的表现是与山巨源绝交。山涛曾请嵇康出任吏部郎,官位确实不算太低,但对于深恶痛绝之的嵇康来说,却是被推向了绝境。嵇康因此不仅没有接受山涛的推荐,反而愤然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贾宝玉亦是如此,他不喜欢读孔孟时的八股文,厌恶仕途经济,凡是劝他读圣贤之书、走入世之途的,无不引起他的反感,受到他的奚落,哪怕是他亲近敬重的人。 其次,这一特性还表现在对儒家正统思想的质疑与否定上。阮籍、 都康不喜欢司马氏集团的阴奉阳违,不喜欢他们为了权利而不惜滥杀无 辜,贾宝玉也不喜欢贾雨村的“君子”模样,不喜欢贾雨村唯唯诺诺的 样子。他们宁肯背弃传统,否定千百年来为中国人信奉的儒家信条,宁 肯忍受着旁人的指责,也绝不改变自己对个性自山的追求。 这一特性还表现在对待地位低下者的态度上。泥菩萨过河,连自身 都难保的科康却要去关心比自己处境更艰难和危险的吕安;贾宝玉“懒 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又最厌峨冠礼服贺吊往来等事”(第三十六回), 但对地位不高的“女儿” 们甚至贾府中的女仆却情有独钟。封建社会是 “男尊女卑”的社会,而贾宝玉竟翻了个个儿:“女清男浊”。贾宝玉还 对一些比较寒素和微贱人物很为爱慕并与之亲近,譬如秦钟,譬如柳相 连。 《红楼梦》中,凝聚着作者美好理想寄托的艺术形象—一林黛玉身 上,也有着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这一体现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形象的深 层性格是:“独立自山,天真率直”,而最能体现其对自出追求精神的是 她对爱情的执着。 从美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竹林七贤中的阮籍、税康,还是《红楼梦》 中的贾主玉、林黛玉形象,都体现了一种极其崇高的美学境界,他们有 着相似的审美价值,均有着悲剧的美学意义,他们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 文学渊源。首先是强烈的感情色彩,其次便是典型环境的烘托。然而, 无论是宝玉的“痴”“狂”“傻”“呆”,还是黛玉的“愁”、“泪”、“病”、 “瘦”,这种以清瘦为美的美学思想其实是出于魏晋风度,是傲世抗俗的 一种意识形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I207.4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敬圻;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J];红楼梦学刊;1997年01期
2 张祝平;走出大观园——贾宝玉的人生道路初探[J];红楼梦学刊;1998年02期
3 廉萍;“今古未有之一人”——试论贾宝玉对传统男性形象的背离[J];红楼梦学刊;1998年02期
4 孙建中;贾宝玉文学形象的审美读解[J];红楼梦学刊;1999年01期
5 罗书华;厌恨·痴爱·呆狂——贾宝玉的心灵历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6 金玉田;《红楼梦》中的释道思想及其实质[J];汕头大学学报;1996年05期
7 王富鹏;论贾宝玉的双性化性格特征及其实质[J];商丘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8 黄敬愚;从“养生论”看嵇康对社会人生的关怀[J];天府新论;2001年02期
9 宋秋安;《庄子》与魏晋文学[J];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程放鸣;嵇康个性品格浅说[J];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贵;;贾宝玉“死亡”原因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张婉瑜;《安娜·卡列宁娜》和《红楼梦》人物形象之类型学比较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外国语言文学专刊);1999年S1期
3 周哲良;;贾宝玉人生价值追求的错位与傻狂——从《西江月》词二首谈起[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段江丽;女正位乎内:论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J];红楼梦学刊;2002年02期
5 宋珂君;宝黛之恋的佛学解读[J];红楼梦学刊;2005年03期
6 孔凡成;;“红学非学术”吗?——与王文元先生商榷[J];红楼梦学刊;2007年03期
7 俞森林;凌冰;;东来西去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杨译《红楼梦》宗教文化概念的认知翻译策略[J];红楼梦学刊;2010年06期
8 涂雪菊;;贾宝玉:两个世界里的尴尬人[J];红楼梦学刊;2011年05期
9 冯英杰;;浅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5期
10 袁树厚;;从家庭教育的视角透视贾宝玉的人生悲剧[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国学;《红楼梦》的宗教书写分析与探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佳;《红楼梦》中“愚”的美学意蕴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贺伍龙;嵇康悲剧人生的哲学反思[D];西藏民族学院;2011年
3 石莎莎;《红楼梦》中的自然教育思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田艳;新时期红学新方法论[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辛玉彤;嵇康美学思想新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6 晏钶;道家思想中的生命关怀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莹;贾宝玉、杜少卿“叛逆”说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8 许孝梅;生命与自由[D];山东大学;2007年
9 冯英杰;从文化信息传递视角探析《红楼梦》英译本的宗教文化翻译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向知燕;论《红楼梦》的情本思想[D];湘潭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秀彬,赵百成;《世说新语》中“魏晋风度”浅说[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2 吴颖;无端狂笑无端哭——苏曼殊与魏晋风度[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端木雪;魏晋风度与陈辉玲[J];戏文;1995年05期
4 赵惠君,柳理;解析魏晋风度的精神本源[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彭有;刘康德的新作——《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6 叶爱欣,蒋凤梅;传统的裂变与士人心态──试论魏晋风度与元代浪子风流[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8年05期
7 范少琳;;《牡丹亭》与魏晋风度[J];社科纵横;2007年12期
8 林继中;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的转换[J];人文杂志;1995年02期
9 魏宏灿;魏晋风度与服饰境界[J];学术月刊;1998年08期
10 马容;魏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魏晋风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永平;;魏晋风度的前奏:论东汉后期士人的“激诡之行”及其影响[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罗云锋;;论鲁迅的文学史书写[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3 韩宁平;;羊祜:儒玄兼修的政治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雅薰;;陶渊明风格之“真”——从元遗山论诗绝句谈起[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5 祁志祥;;“雅量”与“任诞”——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玄学的审美取向及其分裂[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论朱权《茶谱》的“清逸”审美思想[A];第六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C];2010年
7 王风;;为什么要有近代文学[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明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2 高长山;[N];人民日报;2009年
3 张永贵;[N];河北日报;2001年
4 向敬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5 云谈山;[N];焦作日报;2008年
6 晓张;[N];美术报;2011年
7 朱逸宁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长三角创意产业与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杜平;[N];海南日报;2008年
9 何国权;[N];学习时报;2004年
10 李啸;[N];美术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俊林;现代文人与“魏晋风度”[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晔;《世说新语》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修建;名士风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4 曾小明;魏晋名士的身心观[D];湖南大学;2010年
5 郭世轩;士人认同与时局变[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福盛;魏晋风度开创文人画之路[D];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存昌;论诗性思维中的魏晋风度[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沈勤文;魏晋风度浸曹侯,如椽健笔写风流[D];山东大学;2013年
4 刘湘兰;崇高·优美·滑稽[D];湘潭大学;2002年
5 梁晓萍;《红楼梦》与魏晋风度的传承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吴瑕;《世说新语》的文化精神新论[D];江南大学;2009年
7 张卿;米芾艺术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曹春茹;阮籍、陆机诗歌死亡意识之比较[D];延边大学;2007年
9 刘晶;关于《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人格之美的分析[D];暨南大学;2008年
10 康燕;阮籍的审美人格及其悲剧[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东来西去的《红楼梦》宗教文化——杨译《红楼梦》宗教文化概念的认知翻译策略,,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18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221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