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宗教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4 12:05
本文关键词:清代民间宗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国民间宗教的信仰体系是民间宗教各派教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长期的历史的产物。具体而言,可以说是民间宗教各教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融摄习合既有宗教,特别是明教、弥勒教、白莲教等信仰,以及丹道思想、民间俗信而形成的一种基本上以无生老母或无生父母为最高神,以“还乡”为根本理念,以诸佛仙圣临凡救劫为核心内容,具有“全神”崇拜特色的动态的信仰体系。尽管民间宗教诸派的经卷形形色色,但均贯穿着这种信仰主线。 民间宗教的信仰体系是一有机的统一体,就其构造而言,可分为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创世、治世、救世、度世四个层次。创世说是民间宗教教义思想、信仰体系逻辑展开的基础,是哲学本体论、宇宙生成论的一种宗教表述。民间宗教的最高神无生老母是哲学的本体或本原人格化、神格化的直接产物,同时也是一整合性的概念,是一整合阴阳、男女、父母而形成的一种终极性的存在。本体或本原的人格化,最终使哲学的世界生成论逻辑地转化为宗教的创世论,从而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人与神、子与母之间的关系。最高神无生老母的出现,同时使宇宙的结构论进一步神化、具体化为宇宙的统治秩序与治世体系。三佛当极掌教、五祖承行是这一秩序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救世、度世的必要步骤。救世乃民间宗教立教之本,救世缘起于末劫之灾,末劫之灾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天数,天数是无生老母意志的体现。救世与度世即此岸拯救与彼岸拯救是统一过程的两个阶段,救世是度世的前奏,度世则为救世的最终完成,也即民间宗教的终极追求——“还乡”的实现。 严格意义上而言,中国民间宗教并不具备作为“社会组织”或“次级群体”的基本特性或内涵,而是多表现为“小群体”或“初级群体”的形态。这是一种结构较为松散、呈网络化特点的群体形式。对于这种群体,入教本着自愿原则,退教也是自由的。师徒关系是群体内关系的主体,属拟制血亲关系类型。日课与做会是民间宗教活动的基本内容。做会基本上是开放性的聚会,有信徒,,也有普通信众。就民间宗教群体内关系的性质而言,可以大别为教祖、教主与信徒或信众之间的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布教者或师傅与信徒、信众之间的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两种。其中医患关系是最为主要的关系,也是群体内最为实质性的关系。 内丹修炼是民间宗教许多教派修行的主要内容,也是民间宗教获得神秘体验的主要方式。经卷中所表述的内丹术,是民间宗教实修的基本指导,但毕竟不同于实修的内容。民间宗教的内丹实修具有简便、通俗的特点,其丹道思想则是在借鉴传统内丹思想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最终形成的以服务于无生老母至上神、以归家认母、收元还乡为终极指归的思想体系。 民间宗教是乡土社会的产物,同时又是乡土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民间宗教的劫变观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天灾人祸的社会现实而形成的,因此宗教的劫难往往折射出现实的苦难。民间宗教的存在有着广泛的习俗或信仰基础,民间习俗与民间宗教融摄渗透,有机一体。乡土社会本质上是习俗的、礼治的社会,而不是王法的社会,因此官方与民间宗教的对立,反映出王法与习俗的对立与冲突。
【关键词】:民间宗教 宝卷 无生老母 群体 内丹修炼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928
【目录】:
- 清代民间宗教研究——关于信仰、群体、修持及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4-5
- 绪论5-9
- 第一章 信仰体系的结构与内容9-35
- 第一节 创世论与神观9-16
- 第二节 治世论与掌教16-21
- 第三节 救世论与劫数21-29
- 第四节 度世论与还乡29-35
- 第二章 群体的结构与活动35-71
- 第一节 群体的形成与结构35-49
- 第二节 群体的活动49-55
- 第三节 布教者与信众的对话55-71
- 第三章 内丹修炼与神秘体验71-99
- 第一节 经卷中的内丹术与丹道思想71-84
- 第二节 内修实态与神秘体验84-99
- 第四章 民间宗教与乡土社会99-118
- 第一节 民间宗教与天灾人祸99-103
- 第二节 民间宗教与乡村习俗103-109
- 第三节 民间宗教与乡村政治109-118
- 附录: 福建民俗宗教信仰的实态——以民间宗教活动者为中心的考察118-127
- 主要参考文献127-128
- 后记128-12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双霞;大泽山老母信仰的转变[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郑兴华;明清时期千山寺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清代民间宗教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5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