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01:18

  本文关键词: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新罗的佛教受容与罗唐佛教交流为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新罗受容佛教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论析了新罗佛教受容的过程及特征,阐释了新罗与唐之间佛教交流的意义及影响。全文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 绪论部分为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阐明了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论部分共分为四章,即第二章至第五章。 第二章为“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与东传朝鲜半岛”。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后,通过不断的发展,到东晋十六国时期已趋于繁荣,经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形成了八大佛教宗派,并在此过程中向朝鲜半岛传播。佛教最初传入之时朝鲜半岛正值三国鼎立时期,高句丽由于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最高,同中原地区的各方面联系也最为密切,成为三国中最早接受佛教的国家,百济紧随其后,新罗最晚。 第三章为“新罗受容佛教的背景与历程”。新罗地处朝鲜半岛的最南端,既受到大海沧波的阻隔,又受到高句丽和百济的制约,与中原王朝的交流甚少,成为三国中最晚接受佛教的国家。同时,因其自身社会文化的发展也落后于高句丽和百济,固有的传统信仰较为浓厚,也是接受过程最为曲折的国家。佛教的传入受到了固有思想的排斥,新罗佛教的公认也是经过了流血事件才得以完成。但是,佛教被接受之后,其发展情况却异常顺利并迅速上升为国教。在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下,新罗僧尼云集,宗派林立,高僧大德辈出,佛教艺术尤为辉煌,进入到了韩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 第四章为“新罗佛教的特征”。新罗佛教的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即新罗佛教的护国实践及佛国土思想。新罗的统治者把佛教作为振兴国家与保护众生的国教加以推崇,并充分发挥了佛教的护国精神为其统治服务。新罗将佛教的护国理念转换为具体的护国实践活动,如百高座会、八关会和护国三宝等。同时,新罗高僧还创造了佛国土思想,为树立新罗佛教的权威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章为“新罗僧侣的入唐活动及其意义”。随着新罗佛教的繁荣,国家陆续派出了不少僧侣来到中国求法和巡礼,有的将中国作为中转站,前往印度求法取经,跟随名僧大德研习经论。来华的新罗僧侣中也有一些带着政治目的而来,为罗唐在特殊时期的政治交往起到过重要作用。他们广参名山诸耆,积极参与译经活动,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和教义的传播做出过突出贡献。他们学成后回到新罗,不仅携带大量的佛教经籍和文物,而且有的还开山授徒,在国内建立了具有新罗特色的佛教宗派,为新罗佛教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新罗僧侣对中国佛教的贡献不容忽视。 结论部分从五个方面总结了新罗在佛教的受容与交流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关键词】:新罗 佛教 受容 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312.32;B949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目录11-13
  • 第一章 绪论13-24
  • 1.1 研究动机、目的与意义13-14
  • 1.2 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14-22
  • 1.3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22-24
  • 第二章 佛教在中国的兴盛与东传朝鲜半岛24-41
  • 2.1 佛教在中国之发展24-33
  • 2.1.1 佛教在中国的初传与流布24-28
  • 2.1.2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之宗派28-33
  • 2.2 佛教东传朝鲜半岛33-41
  • 2.2.1 高句丽佛教之初布33-36
  • 2.2.2 百济佛教之传播36-37
  • 2.2.3 新罗佛教的初传37-41
  • 第三章 新罗受容佛教的背景与历程41-86
  • 3.1 新罗受容佛教的社会及思想背景41-47
  • 3.1.1 新罗相对落后的社会环境41-43
  • 3.1.2 新罗的固有信仰43-47
  • 3.2 新罗接受佛教的过程47-53
  • 3.2.1 贵族的反对与妥协48-49
  • 3.2.2 法兴王和真兴王对佛教的振兴49-53
  • 3.3 三国时期新罗高僧的活动与统一新罗时期佛教的辉煌53-86
  • 3.3.1 三国时期新罗高僧的活动54-69
  • 3.3.2 统一新罗时期的佛教宗派69-77
  • 3.3.3 统一新罗末期“禅门九山”的形成77-80
  • 3.3.4 辉煌的佛教艺术80-86
  • 第四章 新罗佛教的特征86-102
  • 4.1 新罗佛教的护国实践86-97
  • 4.1.1 佛法护国的经典依据86-88
  • 4.1.2 百高座会和八关会88-91
  • 4.1.3 护国三宝的构成91-94
  • 4.1.4 新罗的护国二圣94-97
  • 4.2 新罗的佛国土思想97-102
  • 4.2.1 前佛有缘国理念98-99
  • 4.2.2 新罗的五台山信仰99-102
  • 第五章 新罗僧侣的入唐求法活动及其意义102-122
  • 5.1 新罗僧侣入唐及西行求法活动102-110
  • 5.1.1 新罗入唐求法僧的人数102-104
  • 5.1.2 新罗僧侣在唐的集中活动104-106
  • 5.1.3 新罗僧侣的西行求法活动106-110
  • 5.2 新罗僧侣入唐交流活动的意义110-122
  • 5.2.1 新罗入学僧与唐代的佛经翻译事业110-113
  • 5.2.2 新罗僧对中国佛教体系的丰富和完善113-115
  • 5.2.3 无相与唐禅宗在民间的发展115-117
  • 5.2.4 金乔觉与九华山117-122
  • 第六章 结论122-125
  • 参考文献125-136
  • 附录1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澍田;;试论新罗高僧金地藏证道九华的业绩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2期

2 谢澍田;试论新罗僧金地藏入唐求法修道的思想和实践[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01期

3 刘素琴;新罗僧侣对唐代佛教的贡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4 李u&平;论韩国的三教和合——以花郎道为中心[J];当代韩国;2001年04期

5 何劲松;论韩国僧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和作用[J];当代韩国;2002年04期

6 孟慧英;韩国萨满教印象[J];当代韩国;2005年01期

7 李丽秋;;中韩始祖神话比较研究——以契神话、后稷神话和朱蒙神话为中心[J];当代韩国;2006年04期

8 柳雪峰;佛教在韩国的传播[J];当代韩国;1996年04期

9 黄心川;佛教在东亚[J];当代亚太;1998年03期

10 广中智之;;慧超所见于阗大乘佛教的戒律[J];敦煌学辑刊;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N];中国文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允卿;东北民族天神崇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2 孙幸连;圆测与窥基唯识思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杜萍萍;智俨生平及其华严思想[D];吉林大学;2010年

4 姜云;韩国风流思想的历史嬗变与价值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征宇;韩国佛教本土化之管窥[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新罗的佛教受容与对外交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09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b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