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0:14

  本文关键词: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佛教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实现中国化之后,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宗教形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伦理思想作为中国佛教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宗教伦理,它发挥着世俗伦理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也承载着宗教对社会人生的现实作用。 围绕现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和以现代性为核心的时代意义,以太虚为代表的佛教高僧大德和著名居士立足文化传统,融摄时代的思想理论,一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人间佛教”思想,同时也实现了法相唯识学等佛教义理的重新阐扬。在此基础之上,将“人间佛教”思想、自由观思想、进化论思想作为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新的理论基础,将兴教爱国作为新的伦理原则,将职业伦理、科技伦理、革命伦理、组织伦理作为现代中国佛教伦理的新视阈,对佛教的人生观和主要伦理德目进行了现代阐释。 对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深入解读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与传统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的本质差异,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中国佛教 伦理 救亡图存 现代性 太虚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14
  • 绪论14-27
  • 一、论题的研究意义14-15
  • 二、论题的研究现状15-25
  •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25-27
  • 第一章 古代佛教伦理思想研究27-50
  • 第一节 印度佛教的简要发展历史及其基本伦理思想27-35
  • 一、印度佛教的简要发展历史27-28
  • 二、印度佛教的基本伦理思想28-35
  •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简史及其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主要表现35-49
  •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简史35-38
  • 二、佛教伦理思想中国化的主要表征38-49
  • 本章小结49-50
  • 第二章 现代中国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意义50-58
  •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历史使命:救亡图存50-53
  • 第二节 现代中国的时代意义:现代性53-57
  • 一、现代性的基本含义53-56
  • 二、中国现代社会现代性问题解析56-57
  • 本章小结57-58
  • 第三章 现代中国佛教的义理阐扬58-88
  • 第一节 现代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概况58-62
  • 一、现代佛学复兴的盛况58-59
  • 二、现代佛学复兴的原因59-61
  • 三、现代佛学的现代性转变61-62
  • 第二节 现代中国佛教义理的世俗化转向62-72
  • 一、佛学的世俗化转向63-71
  • 二、佛学对世俗化的超越71-72
  • 第三节 中国佛教义理的理性化论证72-85
  • 一、佛教义理的“理性化”表现72-80
  • 二、佛学的“化理性”:佛学对科学和哲学的超越80-85
  • 本章小结85-88
  • 一、世俗与神圣85-86
  • 二、理性与信仰86-88
  • 第四章 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透析88-129
  • 第一节 “人间佛教”、自由观和进化论:佛教伦理的新基础88-95
  • 一、“人间佛教”思想89
  • 二、自由观思想89-94
  • 三、进化论思想94-95
  • 第二节 兴教爱国:佛教伦理的新原则95-97
  • 第三节 职业伦理:佛教伦理的新视阈之一97-104
  • 一、韦伯的新教伦理98-99
  • 二、现代中国佛教的职业伦理思想99-102
  • 三、现代佛教职业伦理思想与新教伦理思想的比较102-104
  • 第四节 科技伦理:佛教伦理的新视阈之二104-109
  • 一、佛教科技伦理提出的背景104-106
  • 二、佛教科技伦理的基本主张106-109
  • 第五节 革命伦理:佛教伦理的新视阈之三109-113
  • 第六节 组织伦理:佛教伦理的新视阈之四113-117
  • 一、国民道德113-114
  • 二、家庭道德114-115
  • 三、国家道德115-116
  • 四、僧团道德116-117
  • 第七节 佛教人生观的现代阐释117-121
  • 一、现代人生观解析117-119
  • 二、现代中国佛教的人生观119-121
  • 第八节 古代佛教伦理德目的现代解读121-128
  • 一、五戒121-124
  • 二、十善124
  • 三、六度124-126
  • 四、四摄126-127
  • 五、报恩127-128
  • 本章小结128-129
  • 结语129-135
  • 参考文献135-142
  • 致谢142-14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3-144
  • 摘要144-1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卫群;佛教的伦理思想与现代社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的现代价值[J];当代思潮;2004年04期

3 洪修平;太虚与近代佛教的革新运动及人间佛教的提倡[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4 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概述[J];佛学研究;2000年00期

5 吕鸿儒;佛教伦理思想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6 林伟;佛教传统与时代精神——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7 王月清;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J];南京社会科学;2000年12期

8 王月清;论宋代以降的佛教孝亲观及其特征[J];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9 邱高兴;;孝戒关系论——佛教对中国传统伦理观念调和性解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6期

10 李霞;;从“六祖革命”到“人间佛教”:中国佛教人文精神的建立[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忠于;中国佛教孝道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曹三尚;居士佛教伦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杰锋;太虚人生佛教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周梅;宗教道德与世俗道德对话的探讨[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现代中国佛教伦理思想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05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05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c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