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华藏世界:华严学的净土信仰

发布时间:2017-04-17 06:09

  本文关键词:华藏世界:华严学的净土信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华藏世界:华严学的净土信仰——从东汉到唐宋》旨在梳理华藏世界成为中土佛教徒终极目标的历程。主要有两方面的收获:一方面在千年积淀中梳理出华严学的净土信仰丰富的变化历程。二方面是发掘其不变的宗旨。同时解答两个问题:第一、华严学本身的净土信仰是什么?与其他净土信仰(如弥陀净土)有何相关与区别?第二、华藏世界具备什么样的特质使其流传千百年,迄今仍备受信众崇敬? 学界向来关注的中国净土信仰主要有三类:一、弥陀净土信仰,二、弥勒天宫问法信仰,三、华严与弥陀信仰融合历程。而在华严学研究方面,则多从“义学”角度探究,较少从“净土信仰”的角度切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有三项特点:第一,突破以前研究“华严与净土融合”的框架,直接探索华严净土信仰。第二,突破以前单纯研究翻译经典和注疏典籍的局限,把经典与不同时代的人物以及实物遗存结合起来研究,视野更为广阔。第三,从人文关怀的视角考察不同历史时期积淀的宗教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作法如下:先还原佛教本身对净土的定义,再结合形而上的义学体系与具体的净土信仰,运用此“义理与信仰”不二的新视角,加以参照行者生平与临终的理想归宿。以此方法助于发掘中国华严学中的净土信仰发展历程与不变之信仰宗旨,乃至于佛教徒的终极世界观与宇宙观,现世修炼与来世追求等信仰生活。 本文内容由三章组成。第一章净土类别与华藏世界义:从人文关怀、宗教比较及佛教净土要义等宏观的框架中,逐步聚焦到本文探讨中心。依序为探讨“追求理想归宿”的本质、比较佛教净土与天国等其他宗教的理想归宿,剖析佛经净土义三面向(表象、真相、实质)与净土说法五类型(他方、人间、悲愿、唯心、法界),归纳行者净土信仰有三类型(往生、建设、当下),最后是界说“华严净土信仰”。 第二章《华严》典籍净土义的译介历程:华藏世界义的初现、此义的开显、此义增进往生净土义等三时期。 第三章中国华严净土信仰历程:以华严学四时期(《华严经》译介、《华严》经论研究、华严立宗、华净禅融合)的程序为时间纵轴,梳理出华严净土信仰有四阶段的历程,即华藏实相世界观的酝酿、发展、成熟及圆融等四阶段。 最后以两大历程综理(华严典籍译介与华严净土信仰)、三大信仰特色(生命时空无碍、修行取向无碍、利他实践无碍)及圆融无碍精神等三方面总结本文研究。结论有:1.《华严》具备佛经净土三面向与净土说法五类型,故华严净土信仰能够涵盖净土信仰三类型,因而流传迄今。2.《普贤行愿品》发挥的关键作用具有两面性:贤净融合纽带与华藏世界观成熟标志。3.华严法界圆融净土信仰继续被禅门宗师发扬光大。4.从“法界人中像的题名演进”到“莲华藏世界海图”的出现,华严图像由“一即一切”的佛身含藏法界表现形式,扩大为宇宙全景。5.华藏世界义不仅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也赋予中国育德体系超然性意义与实践系统,在历代社会的和谐关系构建与改革进步作出贡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等诸多创新论点。
【关键词】:华藏世界 华严学的净土信仰 普贤行愿品 法界实相 圆融无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7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意义8-9
  • 第二节 文献回顾9-11
  • 第三节 研究架构11-15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15-17
  • 第一章 净土类别与华藏世界义17-40
  • 第一节 “追求理想归宿”的本质17-20
  • 第二节 净土与天国20-25
  • 第三节 佛经净土说法三面向与五类型25-28
  • 第四节 行者净土信仰三类型28-37
  • 一、净土义涵与净土信仰29-33
  • 二、行者修行取向33-37
  • 第五节 “华严净土信仰”界说37-40
  • 第二章 《华严经》净土义译介历程40-88
  • 第一节 “华藏世界义”的初现40-48
  • 一、《兜沙经》净土义41-44
  • 二、《本业经》净土义44-45
  • 三、《渐备经》净土义45-48
  • 第二节 “华藏世界义”的开显48-76
  • 一、华严眷属净土义49-50
  • 二、华严本部净土义50-62
  • 三、华藏世界义与两大净土义之比较62-76
  • 第三节 “华藏世界义”增进往生净土义76-86
  • 一、《寿量品》净土义77-78
  • 二、《行愿品》净土义78-84
  • 三、从《净行品》到《毗尼日用》的净土义84-86
  • 章节总结86-88
  • 第三章 中国华严净土信仰历程88-154
  • 第一节 《华严经》译介时期——“华藏实相世界观”酝酿阶段88-116
  • 一、东晋《六十华严》译出前89-97
  • 二、东晋《六十华严》译出后97-110
  • 三、《华严》相关造像——人中像110-116
  • 第二节 《华严》经论研究时期——“华藏实相世界观”发展阶段116-133
  • 一、地论师117-124
  • 二、《华严》普贤行者、华严斋会与其他宗师124-127
  • 三、《华严》造像与刻经127-133
  • 第三节 唐代华严宗时期——“华藏实相世界观”成熟阶段133-148
  • 一、《行愿品》译出前133-140
  • 二、《行愿品》译出后140-145
  • 三、华严结社145
  • 四、华藏世界图像与石窟145-148
  • 第四节 宋代华净禅融合时期——“华藏实相世界观”圆融阶段148-154
  • 一、华严圆融净土信仰两类型148-150
  • 二、禅宗150-154
  • 结论.154-162
  • 一、两主线历程综理154-157
  • 二、三无碍信仰特色157-161
  • 三、圆融无碍精神161-162
  • 附录一 《华严经》净土义译介历程图解162-163
  • 附录二 中国华严净土信仰历程图解163-164
  • 附录三 华藏世界图像164-170
  • 参考文献170-176
  • 后记1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村怜 ,贺小萍;卢舍那法界人中像的研究[J];敦煌研究;1986年03期

2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3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2002年01期

4 姚长寿;净土三经与净土五经[J];佛教文化;1990年02期

5 魏道儒;《兜沙经》与华严学的开端[J];佛学研究;1994年00期

6 李富华;《华严经》与普贤菩萨思想[J];佛学研究;1999年00期

7 黄炳章;;房山石经静琬刻成《涅i镁诽饧遣惺糩J];法音;1990年09期

8 黄炳章;房山石经武德八年题记残石考[J];法音;1999年10期

9 何梅;汉文大藏经概述[J];法音;2005年03期

10 王孺童;别时意趣本义探源——别时意趣与净土教(一)[J];法音;2005年05期


  本文关键词:华藏世界:华严学的净土信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2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c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