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
本文关键词: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化”日益成为席卷当今时代的历史潮流,每个国家、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到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各国发展的不平衡性,强势文化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弱势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不仅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而且本身也处在现代化进程的剧烈激荡之中。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且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内部也存在主体文化与亚文化的冲突。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地区性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中国主体文化和世界外来文化的双重压力,这种压力对其自身的现代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关键在于对其做出怎样的应对。回族文化作为中国的地区性民族文化之一,无疑也面临着这样的成长危机。 教育作为文化化的过程,不仅对文化起着保存、传承的作用,而且可以在文化的变迁中选择、引导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教育在文化的现代化中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回族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文化和教育都具有浓厚的伊斯兰色彩。伊斯兰教育不论在历史上还是现阶段在回族教育中都占据一定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回族教育的现代化包括伊斯兰教育的现代化。由于回族本身的特点,回族教育呈现出宗教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双重性特征。伊斯兰教育的现代化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回族教育的现代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前中国正大踏步地迈向现代化,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冲击着人们既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也深刻影响到伊斯兰教的发展,使伊斯兰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有人认为,伊斯兰教育目前正面临着“现代化的抉择”。正确认识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回族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传统伊斯兰教育在回族社会中的影响及其本身的现代化问题,以及其与回族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笔者选择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地区同心县的豫海镇和韦州镇作为主要调研地点,对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和现代变迁进行典型的个案研究。阐释伊斯兰教育在同心的历史、现状及其对当地回族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伊斯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及其与当地回族教育现代化的关系,并力图揭示伊斯兰教育现代化对当地回族社会现代化的意义。展示当地伊斯兰教育如何能够以及如何与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互协调,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笔者希望通过对同心县豫海镇和韦州镇的个案研究,对伊斯兰教育在回族社会中的地位、伊斯兰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及其在回族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的作用,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以期对伊斯兰教育的现代化途径、及其与当地国民教育关系的协调,以及其在促进回族社会现代化的方式方面做出探索,梳理伊斯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笔者在坚持宗教学理论研究模式的前提下,主要运用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宏观、纵向方面研究同心县回族教育历史沿革;从横向、微观的方面研究当地伊斯兰教的教育现状及其与国民教育的关系。坚持纵横研究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与生态环境研究相结合,文化变迁与民族关系研究相结合,采用全局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研究同心当地伊斯兰宗教教育。展示回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轨迹,探讨伊斯兰教育与当地社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发展模式。具体论述中国伊斯兰教育的发展概况,对同心伊斯兰宗教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揭示伊斯兰教育对同心回族教育的历史作用和当代功能,并立足当地伊斯兰教育特色,进行伊斯兰教育的若干典型个案研究,重点探讨伊斯兰教育与同心回族社会的内在关系。接下来论述回族伊斯兰教教育与当地普通国民教育的文化调适问题。最后,对回族教育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当前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对策。 论文主要内容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二章),介绍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发展的概况,包括伊斯兰教育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伊斯兰教育体系以及我国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形成和演变。重点介绍了西北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的历史发展、学派及其主张,并总结了经堂教育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在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中的地位。该部分内容还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伊斯兰经学院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与传统的伊斯兰经堂教育进行了比较,在总结两者相同点的同时,指出了双方在办学方式、教学内容、学制及资金来源方面的区别,并探讨了两者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即第三章),主要论述同心县回族的伊斯兰教育,包括同心县的概况,同心县回族的形成、发展及现状。并以经堂教育为重点论述了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发展历史。该部分还系统阐述了伊斯兰教育在回族社会中的功能,包括承继和弘扬伊斯兰文化、维系和巩固回族共同体、强化回族穆斯林民族义务教育观念、培养和造就回族穆斯林人才以及提升回族穆斯林大众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准等功能,理清了伊斯兰教育在回族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地位。 第三部分(即第四章),这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通过个案研究,对同心县当前的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将同心县教育分为国民教育和伊斯兰教育两个线索,,分别选取相对应的教育形式进行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尤其是系统地总结了同心县目前各种伊斯兰教育形式,并详细阐释了它们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这是本论文的一大亮点。此外,该部分还对极具伊斯兰特色的阿拉伯语学校进行了个案研究。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阿拉伯语学校既不属于国民教育也不属于传统的伊斯兰教育。这类学校实际上是职业教育性质的,采用的是现代教育体制、学制,教授的课程也是现代性的应用课程,但其办学资金却是自己筹集的,主要依靠广大穆斯林的捐助,包括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的捐资。笔者认为,这类学校正是传统伊斯兰教育为应对回族教育现代化的诉求而做出的调整,它巧妙地将国民教育与伊斯兰教育的特点结合了起来,属于伊斯兰教育现代化的新途径。 第四部分(即第五章),论述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总结作为同心县回族教育的两大体系——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指出它们之间的冲突及两者协调发展的方式,肯定两者之间完全可以通过理念、制度和政策的调适而达到并立、互补和双赢。 通过上述四部分内容的阐述,笔者在结语部分总结了同心回族伊斯兰教育的特点,指出伊斯兰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及其对西北回族社会现代化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强调了伊斯兰教育实现自身现代化必要性及其所需的制度文化创新。
【关键词】:回族 伊斯兰 教育 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68
【目录】:
- 摘要2-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第一节 论文选题及其意义12-14
-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相关研究动态14-18
- 一、关于回族教育史的研究14-15
- 二、关于回族教育的理论研究15
- 三、关于地区性回族教育的研究15-16
- 四、关于回族伊斯兰教教育的研究16-18
- 第三节 主要研究理论与方法18-20
- 第二章 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发展概述20-42
- 第一节 回族伊斯兰教育发展概况20-26
- 一、伊斯兰教育发展概述20-23
- 二、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形成和演变23-26
- 第二节 回族伊斯兰经堂教育研究26-37
- 一、经堂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26-28
- 二、经堂教育的发展及其学派的形成28-31
- 三、经堂教育的特点31-34
- 四、经堂教育的主要内容34-37
- 第三节 伊斯兰教经学院教育37-42
- 一、伊斯兰教经学院教育的发展和现状37-40
- 二、经学院教育和经堂教育的关系40-42
- 第三章 同心回族伊斯兰教育42-53
- 第一节 同心县概况42-44
- 一、地理与气候42
- 二、建置与沿革42-43
- 三、资源与物产43-44
- 第二节 同心县的回族44-46
- 一、同心县回族的形成和发展44-45
- 二、同心回族现状45-46
- 第三节 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46-49
- 一、明清时期的经堂教育46-47
- 二、民国时期的经堂教育47-48
-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经堂教育48
- 四、改革开放后的经堂教育48-49
- 第四节 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功能49-53
- 一、承继并弘扬伊斯兰文化49-50
- 二、维系和巩固回族共同体50-51
- 三、培养和造就回族穆斯林人才51
- 四、提升回族穆斯林大众的文化素养与道德水准51-53
- 第四章 同心县回族教育个案研究53-92
- 第一节 同心教育发展历程53-55
- 一、第一阶段:南宋至清朝时期(1144─1911年)53
- 二、第二阶段:中华民国时期(1911─1949年)53-54
- 三、第三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8年)54-55
- 四、第四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至今)55
- 第二节 同心县国民教育个案研究55-76
- 一、同心县豫海镇幼儿教育56-61
- 二、同心县豫海镇和韦洲镇小学教育61-66
- 三、同心县豫海镇和韦洲镇中学教育66-76
- 第三节 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个案研究76-88
- 一、学校制伊斯兰教育77-81
- 二、清真寺教育81-88
- 第四节 回族职业教育88-92
- 一、同心职业教育简述88-90
- 二、办学特色90-92
- 第五章 同心县回族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的关系92-98
- 第一节 伊斯兰教育对国民教育的影响93-94
- 第二节 伊斯兰教育与国民教育和谐发展需要处理的几个问题94-98
- 一、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对伊斯兰宗教教育的提升作用94-96
- 二、充分发挥伊斯兰宗教教育对国民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96-98
- 第六章 结语98-106
- 一、传统文化教育在西北回族地区具有不可替代性99-100
- 二、伊斯兰教育对推动我国西北地区现代化有积极意义100-101
- 三、西北地区伊斯兰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制度文化的创新101-102
- 四、同心县伊斯兰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102-106
- 参考文献106-11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110-111
- 后记111-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肖琼;;伊斯兰文化中的和谐理念[J];华章;2011年20期
2 张晓燕;;历史、空间与文化调适——云南东莲花村回族古民居研究[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3 ;《百年回族》(昌吉卷)出版发行[J];回族文学;2011年04期
4 ;《百年回族》(昌吉卷)出版发行[J];回族文学;2011年05期
5 金忠杰;;论《古兰经》的中文注释[J];回族研究;2011年03期
6 王超;;中亚东干人多元文化及其成因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杨建军;;中亚华裔东干文学与伊斯兰文化[J];华文文学;2011年04期
8 谢重光;;闽南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互动和交融[J];海交史研究;2006年01期
9 刘月琴;;论社会转型中伊斯兰伦理道德的社会协调作用[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4期
10 叶云龙;何庭;;文化与自然的矛盾对建筑的影响[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朝林;;中国西北伊斯兰文化区及其面临的挑战[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杨德亮;;托茂家的伊斯兰信仰及其经济生产[A];中国回商文化(第一辑)[C];2008年
3 王锋;;当代回族文化的走向:在民族性和开放性之间[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马崇文;;对云南清真牛羊肉产业发展的建议[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丁宏;;东干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兼与回族比较研究[A];宗教与民族(第四辑)[C];2006年
6 孙俊萍;;关于回商文化的哲学思考[A];首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8年
7 蓝达居;;晋江陈埭回族文化风俗的基本特征[A];福建侨乡民俗——福建侨乡民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8 刘军;;伊斯兰教与回族服饰文化[A];民族服饰与文化遗产研究——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肖芒;;都市中民族社区的价值——以昆明回族社区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马明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穆斯林民族现代化进程[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蔓 杨景;市回族文化研究会成立[N];天水日报;2007年
2 马淑玲;弘扬回族文化 提升吴忠知名度[N];吴忠日报;2008年
3 任欢;弘扬回商精神 彰显回族文化 实现合作共赢[N];华兴时报;2010年
4 金贵;发挥回族文化在构建和谐宁夏中的积极作用[N];宁夏日报;2006年
5 马桂花;浓郁的民俗风情——宴席舞(化隆篇)[N];青海日报;2008年
6 吴文彪 张治东;朱奕龙委员建议 建设全国性回族文化产业基地[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白友涛;构建开放型回族文化新模式[N];中国民族报;2006年
8 张巨龄;回族文化:回族人民的精神家园[N];中国民族报;2008年
9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肖芒邋云南通海县纳古镇镇政府 马恒骧 云南通海县纳家营伊斯兰文化学院 桂阳;回族文化生态圈的社会功能[N];中国民族报;2008年
10 记者 马秀梅;首届伊斯兰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论坛在临夏市举办[N];民族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华;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龚黔兰;信仰与美——回族文化的审美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3 丁菊霞;成长危机与发展向度[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安定明;西宁东关回族社区的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杨建军;比较文化视野下的世界华裔文学新大陆:中亚东干文学[D];兰州大学;2009年
6 王晓云;天方之经与东溟水土:闽台回族历史与伊斯兰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锁晓梅;张承志论[D];兰州大学;2007年
8 韩忡;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王昕;全球化背景下海湾阿拉伯国家现代化进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刘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淑红;河南省回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周茂尧;伊斯兰文化善行观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毕敏;宁夏南部地区伊斯兰拱北的功能分析[D];西南大学;2011年
4 纳雪沙;权变中的固守:文化哲学视域下的回族文化[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5 马莉;宁夏同心回族妇女生育习俗及其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6 马丹丹;结合伊斯兰教育思想对回族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侯豫新;新疆玛纳斯县凉州户镇庄浪户村回族消费文化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8 马燕;回族经堂教育教材研究[D];宁夏大学;2005年
9 张璐;传统与现代—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发展观在现代化语境中的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陶萌萌;北京回族服饰文化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本文关键词:西北回族伊斯兰教育的历史与当代变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4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