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国近现代俱舍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9 22:32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俱舍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对中国近现代的俱舍学研究状况进行了研究,对流传下来的代表文献进行了分析,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近现代俱舍学的展开、发展和演化的具体环节,也突出考察了不同研究者所运用的不同方法及所获得的显著成果。论文首先阐明了研究近现代俱舍学的现实意义,此外,通过比较概括的手法大致分析了近现代俱舍学研究的一般状况,同时对俱舍学在近现代兴起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示了居士界学者们对《俱舍论》的研究成果。其中,大居士杨文会重新引进、刊刻《俱舍论》相关经典,培养佛学人才,有着基础性意义;欧阳渐提出学习唯识学,应该以俱舍学为基础;张化声对《俱舍论》内容进行具体的研究,并且注重和西方学术的相关思想进行比较,深化了俱舍学研究的理论思考。接下来,重点介绍了几位高僧对《俱舍论》的研究成果。其中,太虚的俱舍学研究非常深入,他把《俱舍论》的义理和整个法相唯识学的振兴结合起来,并且从全球学术的高度,肯定了《俱舍论》在佛学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太虚的弟子印顺的俱舍学研究有着鲜明的考据色彩,从佛教史的角度对《俱舍论》的研究进行了定位,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精通藏汉翻译的法尊也对俱舍学研究情有独钟,他花了较大的精力向我们介绍了西藏佛教界《俱舍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此外,他对《俱舍论》思想还有着灵活的运用,表现出扎实的学术功底;能海重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戒律思想,尤其重视发挥《俱舍论》中的戒学思想,其中多有创新。在第三章里,本文集中考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俱舍学者的具体研究,通过三个类别体现了不同研究者的研究风格。第一类考察对《俱舍论》做过整体性研究的学者,他们是会中、演培、妙解、贤悟等,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俱舍论》中的人生观思想、论主生平时代考证、俱舍思想的大小乘归属和特色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第二类考察对《俱舍论》做过专题性研究的学者,他们是寂安、苇舫、道屏、永学和窥谛等,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俱舍论》中的《界品》、《根品》等相关内容,甚至还有比较深入的注疏研究、比较研究等,体现了深厚的治学功底。第三类简要介绍了当时对《俱舍论》相关思想做过一般性介绍的学者。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不但对整个近现代重要俱舍学学者的研究成果、风格特征和理论走势进行了回顾和总结,还凸显了居士、高僧和一般学者的研究侧重及风格不同,最后点明了我们当代俱舍学研究对近现代俱舍学研究的继承关系和取法意义。
【关键词】:俱舍学 唯识 佛教复兴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4
  • 第一章 居士对《俱舍论》的研究14-31
  • 第一节 杨文会的重刻再兴俱舍学14-19
  • 第二节 欧阳渐的唯识应学俱舍学19-25
  • 第三节 张化声的西学比较俱舍学25-31
  • 第二章 高僧对《俱舍论》的研究31-60
  • 第一节 太虚的俱舍佛学现代化31-43
  • 第二节 印顺的俱舍考据学术性43-50
  • 第三节 法尊的俱舍沟通汉藏地50-54
  • 第四节 能海的俱舍相通解脱戒54-60
  • 第三章 学者对《俱舍论》的研究60-80
  • 第一节 对《俱舍论》的整体研究60-68
  • 一 会中的《〈俱舍论〉之人生观》60-61
  • 二 演培的《俱舍论释题》61-64
  • 三 妙解的《俱舍论新评》64-66
  • 四 贤悟的《〈俱舍论〉之组织与中心及其特色》66-68
  • 第二节 对《俱舍论》的专题研究68-77
  • 一 寂安的《俱舍论界品之研究》68-69
  • 二 苇舫的《俱舍论二十二根的人生观》69-71
  • 三 道屏的《大乘百法与俱舍七十五法之比较研究》71-74
  • 四 永学的《〈俱舍论〉界品蕴处界之研究》74-76
  • 五 窥谛的《俱舍一颂的检讨》76-77
  • 第三节 对《俱舍论》的一般介绍77-80
  • 结论80-83
  • 参考文献83-85
  • 附录一 当代俱舍学研究概况85-88
  • 附录二 近现代有关《俱舍论》的论文一览88-91
  • 致谢91-9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法尊法师自述[J];法音;1985年06期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现代俱舍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7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17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