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汉传因明是在汉地传承与发展的因明,从古至今,已呈现出明显的五个发展阶段。本文以两条交织的主线贯串于五大发展阶段,其一是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和概况,这是本文研究的基石,二是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状况的考察,即是研究的最终目标,其中探讨了汉传因明传承的特点、规律,以及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并研究了汉传因明兴衰的原因及影响。第一至五章是从两个方面对汉传因明的五个发展阶段的细致考察,第六章是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整体研究。 第一章,古因明的传入。主要研究了古因明传入的背景及概况,并提炼了《方便心论》、《回诤论》、《瑜伽师地论》、《顺中论》、《显扬圣教论》、《阿毗达磨集论》和《如实论》等古因明典籍的基本理论内容,阐述了古因明传入的影响,以及未能广为传播的原因。 第二章,新因明的传入与弘扬。在探讨新因明传入背景和概况的基础上,研究了玄奘对因明本土化的贡献,窥基、神泰、文轨、慧沼、智周、净眼和义净等法师的因明思想,以及在家众吕才的因明思想,并关注了儒释之辩,考察了因明传入日本、朝鲜的情况,以及唐代因明的地位及影响。 第三章,衰微期的因明传承。在考察宋、明时期因明传承状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延寿、真界、王肯堂、明昱、智旭等学者的因明思想;并反思了因明衰微的原因。 第四章,汉传因明的复苏与传承。考察了20世纪初汉传因明复苏的背景,五十年代以前因明研习高潮期的主要表现和成就,以及五十至七十年代汉传因明缓慢发展的原因和状况。概述了这一时期因明传承与研究的特点:以在家学者为研究主体,以文献校勘、翻译、整理为重点,以因明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中心,并开始关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开创了汉传因明研究的新局面。 第五章,汉传因明的复兴、研究与发展。详细论述了20世纪后期汉传因明复兴与研习的状况,以及21世纪初汉传因明的研究与发展;并探讨了当代因明研究的几个特点:研究主体多样化,研究领域扩大化,研究内容集中化、理论化,研究方法、角度多元化,因明研究有序化等。关注了因明研究的焦点问题,如因明论著的翻译、对勘研究,同品、异品的定义及相关问题的论争,因三相的研究,因明论式的研究,唯识比量的研究,因明“喻”的研究,因明中谬误的研究,因明学者的思想研究,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因明的比较研究,因明的应用研究,因明划归佛家(教)逻辑之辩,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汉传因明研究的得失,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并尽可能为客观、科学地解决部分学术争议问题创造条件。 第六章,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省思及展望。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与时代特征,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并随佛教、唯识宗的兴衰而兴衰;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其宗教色彩逐渐减弱,并且影响日渐广泛;其研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受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以及传统思维方式、学者主观因素、因明自身因素和弘传对象的制约;要保持汉传因明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注重因明功用性的发挥。汉传因明的研究还需要与中国文化建设、世界文化交流和佛教自身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汉传因明 传承与发展 影响 特点 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5
- 导论15-21
- 第一节 选题依据15-16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6-19
- 第三节 研究主要内容、思路及方法19-21
- 第一章 古因明的传入21-45
- 第一节 古因明传入的背景及概况21-23
- 1.1.1 古因明传入的背景21-22
- 1.1.2 古因明传入的基本状况22-23
- 第二节 传入的古因明典籍探究23-38
- 1.2.1 方便心论24-27
- 1.2.2 回诤论27-29
- 1.2.3 瑜伽师地论29-30
- 1.2.4 顺中论30-32
- 1.2.5 显扬圣教论32-33
- 1.2.6 阿毗达磨集论33-34
- 1.2.7 如实论34-38
- 第三节 古因明传入的影响及哲学省思38-43
- 1.3.1 古因明传入的影响38-40
- 1.3.2 哲学省思40-43
- 本章小结43-45
- 第二章 新因明的传入与弘扬45-98
- 第一节 新因明的译传45-49
- 2.1.1 新因明译传的背景及概况45-46
- 2.1.2 译文的增删及本土化46-49
- 第二节 佛家对因明的弘扬49-69
- 2.2.1 玄类对因明的发展49-50
- 2.2.2 窥基的因明思想研究50-59
- 2.2.3 神泰的因明研究59-62
- 2.2.4 文轨的因明研究62-64
- 2.2.5 慧沼的因明研究64-65
- 2.2.6 智周的因明研究65-66
- 2.2.7 净眼的因明研究66-67
- 2.2.8 义净的因明研究67-69
- 第三节 在家众的因明研习69-80
- 2.3.1 揭示了因明的学科性质70-71
- 2.3.2 注解因明71-73
- 2.3.3 披露了因明中一些矛盾之处73-74
- 2.3.4 关于因明术语的认知74-75
- 2.3.5 对玄奖译文的质疑75-78
- 2.3.6 合理的改进意见78-79
- 2.3.7 “极微说”与“太极说”的统一79-80
- 第四节 儒释之辩80-87
- 2.4.1 儒释之辩的起因81-82
- 2.4.2 儒释之辩的过程及内容82-85
- 2.4.3 儒释之辩的结果85-87
- 第五节 汉传因明的传出及弘扬87-91
- 2.5.1 因明传入日本87-90
- 2.5.2 因明传入朝鲜90-91
- 第六节 唐代因明的地位及影响91-96
- 2.6.1 开创了因明研习的先河91-92
- 2.6.2 推动了佛教的繁荣92-93
- 2.6.3 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93
- 2.6.4 丰富了中国逻辑的内容及体系93-94
- 2.6.5 推进了因明“本土化”进程94-95
- 2.6.6 在家众因明研习对后世的影响95-96
- 2.6.7 对国外因明传承的影响96
- 本章小结96-98
- 第三章 衰微期的因明传承98-118
- 第一节 衰微期因明传承的背景与概况98-100
- 3.1.1 宋代因明传承的背景及概况98-99
- 3.1.2 明代因明传承的背景及概况99-100
- 第二节 衰微期的因明传承与研究100-113
- 3.2.1 延寿的因明研究100-102
- 3.2.2 真界的因明思想102-105
- 3.2.3 王肯堂的因明思想105-109
- 3.2.4 明显的因明研究109-111
- 3.2.5 智旭的因明研究111-113
- 第三节 因明衰微的原因及反思113-118
- 3.3.1 因明的兴衰与政治因素密切相关113-114
- 3.3.2 与佛教、唯识宗的兴衰密切相关114
- 3.3.3 文献资料匾乏114-115
- 3.3.4 因明自身的因素115-116
- 3.3.5 学者主观因素116-117
- 本章小结117-118
- 第四章 汉传因明的复苏与传承118-130
- 第一节 20世纪初因明的复苏118-120
- 4.1.1 因明复苏的背景及原因118-119
- 4.1.2 汉传因明的复苏119-120
- 第二节 五十年代前因明研习高潮的出现120-125
- 4.2.1 因明开始走进学校的课堂120-121
- 4.2.2 大量通论性著作出现121-122
- 4.2.3 研究性论著问世122-124
- 4.2.4 因明典籍的译注整理取得突破124-125
- 第三节 五十至七十年代汉传因明的缓慢发展125-127
- 第四节 近现代因明传承与研究的特点127-129
- 4.4.1 以在家学者为研习主体127-128
- 4.4.2 以文献校勘、翻译、整理为重点128
- 4.4.3 以因明基本理论的阐释为中心128-129
- 4.4.4 开始关注因明与逻辑的比较研究129
- 本章小结129-130
- 第五章 汉传因明的复兴、研究与发展130-185
- 第一节 20世纪后期汉传因明的复兴与研究130-134
- 5.1.1 因明人才的培养130-131
- 5.1.2 因明相关学术会议召开131-132
- 5.1.3 文献资料收集出版132-133
- 5.1.4 大量学术成果涌现133-134
- 第二节 21世纪初汉传因明的研究与发展134-139
- 5.2.1 因明学术会议相继召开134-135
- 5.2.2 学术组织与交流平台相继建立135-136
- 5.2.3 因明研究取得新的发展136-137
- 5.2.4 加强了因明人才的培养137-139
- 第三节 当代汉传因明研究的主要问题139-181
- 5.3.1 因明论著的翻译、对勘研究139-141
- 5.3.2 同品、异品的研究141-144
- 5.3.3 因三相的研究144-148
- 5.3.4 因明论式的研究148-152
- 5.3.5 唯识比量的研究152-155
- 5.3.6 因明“喻”的研究155-158
- 5.3.7 因明的谬误研究158-160
- 5.3.8 因明学者的思想研究160-167
- 5.3.9 发展史方面的研究167-169
- 5.3.10 因明的比较研究169-172
- 5.3.11 因明的应用研究172-173
- 5.3.12 因明划归佛家(教)逻辑之辩173-175
- 5.3.13 因明与《文心雕龙》的关系175-177
- 5.3.14 汉传因明研究的得失177-180
- 5.3.15 其他方面的研究180-181
- 第四节 当代因明研究的特点181-184
- 5.4.1 研究主体多样化181
- 5.4.2 研究成果深入化、多样化181-182
- 5.4.3 研究角度多元化182
- 5.4.4 研究方法丰富化182
- 5.4.5 研究内容集中化、理论化182-183
- 5.4.6 研究领域扩大化183
- 5.4.7 因明研究有序化183-184
- 本章小结184-185
- 第六章 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省思及展望185-213
- 第一节 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特点185-198
- 6.1.1 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及特征185-190
- 6.1.2 与社会政治环境密切相关190-193
- 6.1.3 随佛教、唯识宗的兴衰而兴衰193-194
- 6.1.4 宗教色彩逐渐减弱194-196
- 6.1.5 影响日渐广泛196-197
- 6.1.6 汉传因明的研究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型197-198
- 第二节 对汉传因明传承与发展的省思198-208
- 6.2.1 社会政治因素的直接影响199
- 6.2.2 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199-201
- 6.2.3 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与制约201-202
- 6.2.4 学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202-203
- 6.2.5 弘传对象的限制203-204
- 6.2.6 因明自身因素的制约204-206
- 6.2.7 因明功用性的重视和发挥206-207
- 6.2.8 保持汉传因明可持续、健康发展207-208
- 第三节 汉传因明研究与发展的趋势及展望208-211
- 6.3.1 研究内容趋于广泛深入208-209
- 6.3.2 研究方法趋于多样性209-211
- 6.3.3 因明人才及成果更加多样化211
- 本章小结211-213
- 结语213-216
- 参考文献216-224
- 致谢224-226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22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志铁;东西方逻辑的三源交汇与比较研究的兴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张晓翔;;谬误的比较研究——以三大逻辑的命题为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3 李延铸;因明三支作法与亚氏三段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4 张忠义;;因明与法律推理[J];中国藏学;2010年01期
5 翟锦程;;从《逻辑史手册》看逻辑史研究与逻辑学发展的新趋势——兼谈中国逻辑研究的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郑伟宏;论因三相[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7 郑伟宏;;因明三支作法与逻辑三段论之比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8 郑伟宏;;因明概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9 姚南强;论陈那三支式的逻辑本质——兼与郑伟宏同志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年06期
10 郑伟宏;唐代因明学研究评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剑英;;“真唯识量”略论[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2 刘培育;;因明三十四年[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3 周文英;;印度逻辑推论式的基本性质[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4 周山;;因明与名辩[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5 沈剑英;;关于《“因”的三相可以缺一吗?》[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6 高振农;;因明与佛学[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7 孙志成;;试论因明和佛家逻辑的关系[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8 方广,
本文编号:320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20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