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

发布时间:2017-04-27 06:12

  本文关键词: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学界对佛教艺术以及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将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置于佛教文化史的背景之下,意在通过对佛教艺术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其兴盛衰败动因的历史考察,归纳出龙门石窟在佛教和社会大背景下所形成的独树一帜的艺术特色和文化韵味,揭示其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本文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佛教在我国从传入到发展、兴盛的历史动因,认为佛教的发展、历史条件的催化,使得佛教文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石窟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一个特殊种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沿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遍布全国。其次,通过对佛教造像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及其审美特征的认识,并以对龙门石窟观摩及历史文献记载为依据,探究其繁荣兴盛的历史背景。再次,从佛教对龙门石窟造像艺术的影响出发,将龙门石窟发展演变分层断代进行分析。最后,将着眼点放在对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独特的艺术特色的深入讨论,注重佛教的发展对造像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佛教造像艺术的世俗化,与整个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伴随行。通过对佛教造像艺术特色的研究,总结出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佛教 龙门石窟 造像 艺术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K87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1章 佛教影响石窟艺术的历史渊源10-14
  • 1.1 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10-11
  • 1.2 石窟艺术在佛教艺术创作中的特殊地位11-12
  • 1.3 我国古代石窟的分布情况12-14
  • 第2章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兴起14-25
  • 2.1 佛教造像艺术在我国的发展14-16
  • 2.2 我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的特点16-20
  • 2.3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的兴起20-25
  • 2.3.1 龙门石窟的地理环境20-22
  • 2.3.2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兴起的历史背景22-25
  • 第3章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发展演变的历史阶段25-32
  • 3.1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对龙门石窟佛教艺术创作的影响25-26
  • 3.2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早期26-27
  • 3.3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中期27-29
  • 3.4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晚期29-32
  • 第4章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之艺术特色32-43
  • 4.1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33-35
  • 4.2 龙门石窟佛教壁画35-37
  • 4.3 龙门石窟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37-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附图索引46-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霞;;龙门石窟对中国佛教雕塑艺术的影响[J];文物世界;2009年06期

2 根秋多吉;;藏区最早的摩崖石刻佛教造像[J];中国西藏(中文版);2011年05期

3 宫大中;龙门石窟[J];中原文物;1978年01期

4 ;龙门石窟 石刻艺术之巅[J];青年与社会;2007年07期

5 ;龙门石窟 洛阳第一胜景[J];风景名胜;2008年06期

6 刘征;;西行词笺[J];诗刊;1979年11期

7 宋如山 ;洛阳龙门石窟[J];丝绸之路;2000年04期

8 汤淑君;龙门石窟——一笔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J];中州今古;2000年05期

9 崔明德,万川明,聂晓辉,康克;卢舍那微笑了[J];中州今古;2001年01期

10 达萍;;我国十二名窟[J];建筑工人;200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景龙;;龙门石窟中的水[A];文物保护技术(1981~1991)[C];2010年

2 田怀清;;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南诏寺庙遗址出土释迦、多宝佛教造像的初步研究[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茅子芳;;如何加强对宗教文物的保护[A];面向2049年北京的文物保护及其现代化管理学术论文集[C];2000年

4 宫大中;;龙门石窟中的北魏建筑[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5 蔡伟堂;;佛教造像——敦煌佛教造像的君权意识[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王征;;库木吐拉GK20窟和北凉北魏早期佛教造像的比较[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何志国;;论早期佛像在长江流域的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九辑)——中国古都学会2002年年会暨长江上游城市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孙秉明;宫德杰;;沂山明道专佛教造像的发掘修复与保护[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会平;秦立旗;;市场要求高科技和古文化联姻[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10 马德;;敦煌石窟艺术的中国化与中国南系佛教艺术散论——兼论南北“丝绸之路”有关问题[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昌 邓超;回归龙门石窟的七尊佛教造像[N];中国文物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石文禹;龙门石窟7件回归文物简介[N];洛阳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王继辉;“数字龙门石窟”悄悄掀起盖头[N];洛阳日报;2006年

4 张亚武 赵振华;流失海外数十载 身首合壁终团圆[N];洛阳日报;2005年

5 龙文;龙门石窟: 迎来新一轮科学维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6 杨仲伦;面对龙门石窟[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0年

7 唐长兴;龙门石窟资料之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龙门石窟研究院 刘景龙;再谈龙门石窟的日常维护[N];中国文物报;2004年

9 顾立林;龙门石窟被盗被毁集中于上世纪初[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杨玉璞;龙门石窟环境保护研究展示中心奠基[N];河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京涛;蒙原佛教造像变异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白文;关中唐代佛教造像的图像志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5 张羽翔;龙门北魏造像题记书法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6 赵玲;印度秣菟罗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7 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冬梅;造像的法度与创造力[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范鸿武;云冈石窟建筑与佛教雕塑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孙志虹;净土与涅i肹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华;论唐代佛教造像的丰腴化[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 张迎晓;唐代妇女佛教造像活动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3 师洁;龙门石窟选址和北魏窟室设计[D];苏州大学;2010年

4 肖丁;西安地区北周佛教造像及其渊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5 周苏;北魏中晚期云冈、龙门石窟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6 张雅静;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7 李晓云;论笈多美术对南北朝后期与隋代佛教造像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8 陈琪;青州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中飞天伎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樊珂;四川地区毗沙门天王造像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常艳;成都南朝佛教造像中的伎乐图像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论龙门石窟佛教造像艺术,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00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00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3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