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超越
发布时间:2017-04-28 04:12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宗教批判思想作为构成马克思思想的重要部分,不仅是其实现哲学变革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独特视角之一。马克思宗教批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对社会、政治和法的批判与对宗教的批判相结合,将对宗教的分析建立在对人、社会、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分析基础之上,因此注重对马克思的宗教批判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从总体上更全面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费尔巴哈哲学作为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中间环节,其人本主义的宗教批判不仅是其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而且对马克思产生过重要影响,是马克思宗教批判的理论来源之一。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原则和人本主义立场既为马克思展开宗教批判开辟了方向,又留下了尚未完成的任务。马克思在自身宗教批判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有益成果加以吸收和发展,对其缺陷加以深刻批判和实践改造,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之上以革命的态度将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政治与社会的批判,将宗教解放升华为全人类的现实解放,从而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本文正是以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为切入点,从马克思对其批判扬弃的动态过程中,结合历史与逻辑,分析阐述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超越,以此来凸显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新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在宗教批判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价值。全文分四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思想的理论前提与核心内容。第二部分展开阐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批判的继承、改造和批判,以及唯物史观中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确立。第三部分从马克思宗教批判实现的革命性转向和变革这一角度阐述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超越。第四部分考察了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在当代的发展及其现实价值,对当代中国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宗教的积极影响和正面作用,引导宗教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费尔巴哈 马克思 宗教批判 人本主义 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20;A81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7
- 0.1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0-11
- 0.1.1 研究的理论意义10
- 0.1.2 研究的现实意义10-11
- 0.1.3 研究的目的11
- 0.2 国内外研究概况综述11-15
- 0.2.1 国外研究概况11-12
- 0.2.2 国内研究概况12-15
- 0.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5-17
- 0.3.1 研究方法15
- 0.3.2 研究的创新点15-17
- 1 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宗教批判思想17-26
- 1.1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理论前提17-21
- 1.1.1 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批判和改造17-19
- 1.1.2 费尔巴哈实现了对青年黑格尔派宗教批判的终结19-20
- 1.1.3 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建立20-21
- 1.2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思想的核心内容21-26
- 1.2.1 宗教产生于人的心理依赖22-23
- 1.2.2 宗教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23-24
- 1.2.3 建立“爱”的宗教24-26
- 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改造与批判26-38
- 2.1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实践改造27-30
- 2.1.1 将宗教的“类本质”改造成为实践的“类本质”27-28
- 2.1.2 将宗教的“类活动”改造成为实践的“类活动”28-29
- 2.1.3 将宗教的“内在生活”改造为实践的“类生活”29-30
- 2.2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批判30-34
- 2.2.1 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的抽象性31-32
- 2.2.2 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非现实性32-33
- 2.2.3 费尔巴哈对于宗教世俗基础揭露的不彻底性33-34
- 2.3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宗教批判思想的确立34-38
- 2.3.1 宗教是颠倒的世界观34-35
- 2.3.2 宗教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35-37
- 2.3.3 宗教存在的根据在于社会生产方式37-38
- 3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超越38-49
- 3.1 从认知领域的宗教批判到实践领域的宗教批判38-41
- 3.1.1 宗教批判领域由思辨领域转向了物质生产领域39
- 3.1.2 宗教存在的根据从认识领域转向了社会领域39-40
- 3.1.3 宗教自身的发展从人类认识史转向了人类实践史40-41
- 3.2 从宗教异化的批判到劳动异化的批判41-45
- 3.2.1 政治批判从宗教批判推进到对于社会制度的批判42-43
- 3.2.2 人本身的异化从精神异化推进到生产异化43-44
- 3.2.3 扬弃异化从消除宗教推进到消灭私有制44-45
- 3.3 从解释宗教的批判到改造世界的批判45-49
- 3.3.1 从用理性改造宗教到用革命变革社会45-46
- 3.3.2 从认识宗教的批判方式到变革生产关系的批判方式46-47
- 3.3.3 从宗教的精神解放到现实中的人类解放47-49
- 4 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当代价值49-54
- 4.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苏联的发展——“鸦片论”49-50
- 4.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中国的发展——科学无神论50-51
- 4.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51-54
- 结束语54-55
- 参考文献55-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60-61
- 论文任务书61-70
- 辽宁大学研究生毕业申请硕士学位材料70-8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江;启蒙与遮蔽:论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二重性[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柯锦华;;费尔巴哈人本学对黑格尔逻辑泛神论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1985年02期
3 张少宁,刘新栋;解读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维度——人本学对宗教神学的颠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4 邓晓芒;费尔巴哈“人的本质”试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5 邵长虎;;青年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的发展轨迹探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俞吾金;;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J];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1年00期
7 张守奎;马金杰;;从上帝救赎到自我解放——马克思宗教批判的内在理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年04期
8 毅耘;对费尔巴哈人本学之功过的反思[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9 罗伟虹;;试论马克思宗教理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过程[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03期
10 孙力;张士清;;从“异化宗教批判”转向“尘世批判”[J];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超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