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近代中国佛教教育的实践特色

发布时间:2021-08-30 03:44
  近代以来,在战乱纷至、政权更迭、西学东渐、庙产兴学等因素的冲击下,佛教界开始反思自身发展局限并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吸收借鉴国内外新式教育理念与方法的同时,兴利除弊地开展起契理契机的佛教教育事业。本文梳理了近代中国佛教教育开展的背景、特点及意义,并以杨文会的祇园精舍、太虚的武昌佛学院以及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为三条主线,总结论述了近代佛教教育实践中教育观念从被动保守到积极开放、教育模式从传统丛林走向新式佛学机构、教育主体从僧众一元向僧俗二元转变等几大时代特征。 

【文章来源】:佛学研究. 2019,(02)CSSCI

【文章页数】:14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晚清变局与制度化儒学的解体[J]. 梅琳,李先明.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01)
[2]中国近代佛教教育兴办的背景及其类型分析[J]. 唐忠毛.  普陀学刊. 2015(00)
[3]近代佛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以中国汉地佛教为范围的透视[J]. 王福兰,王喜旺.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4]太虚大师对大乘八宗的判摄[J]. 傅映兰.  宗教学研究. 2010(04)
[5]居士佛教与现代教育[J]. 汲喆.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03)
[6]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 贺金林.  安徽史学. 2005(06)
[7]居士与中国近代佛教复兴运动[J]. 何宗旺.  长沙大学学报. 2002(03)
[8]20世纪中国佛教教育事业之回顾[J]. 邓子美.  佛教文化. 1999(06)
[9]从祗洹精舍到武昌佛学院[J]. 何建明.  近代史研究. 1998(04)
[10]近现代居士佛教[J]. 佛日.  法音. 1998(05)

博士论文
[1]从“宗派佛教”到“学派佛教”[D]. 姚彬彬.武汉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僧教育研究[D]. 李明.山东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719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3719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c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