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6 00:11
本文关键词: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是人类历史上延续上千年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文明交往进程。而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如果从受众的角度来看,主要是由精英和民间两个领域构成的,与此相应,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也是由精英领域的中国化和民间领域的中国化两种相互联系但多有不同的历史进程交织而成的。两种不同的入华史和两种不同的中国化进程相互呼应,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了印度佛教向中国的传播这件伟大的人类文明交往历史进程。 长期以来,由于受治学门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印度佛教入华史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研究方面,学术界主要从精英领域展开探讨,关注点基本在高僧大德和文人学士以及帝王将相方面,多从经典翻译与阐释、宗派理论的建构与演变、佛教学说的流传及其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等角度展开研究,对于印度佛教向民间领域的传播以及由此所发生的中国民间化的进程、特征、类型以及所涉及的诸多关系和深远影响等问题,却一直很少研究。 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综合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并借鉴彭树智的文明交往理论,考察唐宋时期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民间的路径、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过程中所形成的佛教形态及其基本特征,探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后同儒教、道教、摩尼教、民俗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分析它们在印度佛教入华史和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便为佛教史的研究提供新的启示。 本文分为导言、主体、结论三个部分。 导言部分对本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主要是印度佛教、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中国佛教民间化、精英佛教、民间佛教,其次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阐述本文研究的意义,再次对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进行评析,最后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 主体部分是第二章到第五章,核心内容是唐宋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路径、类型、特征等三个问题。其中第二章对唐代以前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进行了回顾和总结,按其不同特点分为东汉三国和两晋南北朝两个时期,分别从纵向历史和横向特征两个方面对唐代以前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进行探讨,同时也阐述了印度佛教进入中国民间的路径以及印度佛教对中国民间的影响等几个问题。第三章到第五章则是从路径、类型、特征等三个方面对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进行分析。其中,第三章论述了印度佛教如何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渗入中国民间,主要内容包括印度佛教调整传播方式与教化方式,以加强对社会生活的渗透,具体涵盖转读、俗讲、疑伪经、民俗、神通等内容。第四章通过分析印度佛教和儒教、道教、摩尼教、民俗信仰等交往的过程,揭示了在异质文明和本土文明交往中所形成的民间佛教形态,并从经典、组织、信仰、活动等方面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佛教形态进行具体分析,归纳和总结了它们与精英佛教、正统佛教的关系。第五章则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依次从信仰、文明交往、世俗化、基本体系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唐宋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基本特征。 结论是对本研究进行的提升和总结,具体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阐释唐宋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和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关系,重点探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民间和中国主流社会两种不同社会领域后所发生的不同中国化进程、表现形式以及不同影响。二是总结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在印中文明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展现了文明交往的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主体性、民众性、世俗性、背离性等七个特征。三是从中印佛教交往的历史趋势,尤其是从中国佛教发展的宏观走向角度,探讨唐宋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与中国佛教历史转折的关系,论述了佛教民间化的表现以及与此相关的世俗化和民俗化、民众化的区别与联系。四是从宏观上阐述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与中国民间佛教的关系。
【关键词】:印度佛教 中国化 民间化 文明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949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1
- 第一章 导言11-28
- 一、本文中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与相关问题说明12-16
- 二、本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16-19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评析19-23
- 四、本文的参考资料23-26
-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26-28
- 第二章 唐代以前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28-48
- 第一节 东汉三国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28-38
- 一、学术界的基本观点28-29
- 二、印度佛教在东汉三国民间的历史演变29-36
- 三、东汉三国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特征36-38
-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38-48
- 一、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基本路径:巫术38-42
- 二、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典型—刘萨诃故事42-44
- 三、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与灵验44-45
- 四、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复杂性45-48
- 第三章 唐宋时期印度佛教向中国民间的传播48-70
- 第一节 唐宋时期印度佛教向中国民间传播的基本方式49-58
- 一、转读50-53
- 二、俗讲与变文53-55
- 三、传播方式的理论原则:方便55-58
- 第二节 唐宋时期印度佛教向中国民间传播的基本路径58-70
- 一、利用疑伪经的路径58-61
- 二、利用民俗的路径61-63
- 三、利用神通的路径63-66
- 四、利用寺院施加影响的路径66-70
- 第四章 唐宋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基本类型70-102
- 第一节 民众佛教70-84
- 一、民众佛教的经典崇拜70-75
- 二、民众佛教的神灵信仰75-77
- 三、民众佛教的活动和组织77-82
- 四、民众佛教的基本特点82-83
- 五、民众佛教与精英佛教的关系83-84
- 第二节 民俗佛教84-95
- 一、佛教与正祀、淫祀85-86
- 二、佛教与民间风俗86-88
- 三、民俗佛教的基本类型88-95
- 四、民俗佛教的基本特征95
- 第三节 佛教异端95-102
- 一、佛教异端产生的背景96
- 二、佛教异端的表现96-98
- 三、佛教异端的类型98-102
- 第五章 唐宋时期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基本特征102-121
- 第一节 信仰特征102-107
- 一、信仰群体的底层性特征102-103
- 二、信仰组织的松散性特征103-104
- 三、信仰对象的兼容性特征104-105
- 四、信仰理论的功利性特征105-106
- 五、信仰实践的简易性特征106-107
- 第二节 文明交往特征107-114
- 一、民众佛教、民俗佛教、佛教异端之间的交往107-109
- 二、印度佛教与其它文明的交涉109-114
- 第三节 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与世俗化的关系114-117
- 一、世俗化的含义114-115
- 二、佛教与世俗化的关系115-117
- 第四节 印度佛教中国民间化的基本体系117-121
- 结论121-131
- 一、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121-123
- 二、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与印中文明交往123-125
- 三、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与中国佛教的历史转折125-129
- 四、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与中国民间佛教129-131
- 参考文献131-143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43-144
- 作者简介144-145
- 致谢145-146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红岩;;以观音信仰为例谈菩萨信仰的现实意义[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5期
2 崔聪;;论唐宋设计元素对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3年2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晓慧;唐代俗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金翠;隋唐造像记发愿文整理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郭占宁;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舍利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周巧竹;王梵志诗中的佛教词语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唐宋时期印度佛教的中国民间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7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