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中古时期佛教平等观念的传播

发布时间:2017-05-05 23:06

  本文关键词:中古时期佛教平等观念的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佛教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行于世。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在古老的印度大陆上创建了众生平等的佛教。之后,佛教广泛传播于亚洲众多国家和地区,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文化生活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佛教大约是在两汉相交之际,即公元1世纪左右,由古印度辗转传入的。据说,东汉明帝时有印度僧人用白马驮着经书到达洛阳,在明帝的首肯之下,为纪念驮经而累死的白马,将存放经书的地方命名为白马寺,佛教文化也就伴随着经书的不断传入而传播开来。虽然中国的佛教来源于古代印度,但是,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之时,也就是佛教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的起点。 平等观念是释迦牟尼开创佛教的最基本的理论来源,因此,,抓住了佛教的平等观念也就抓住了佛教的核心思想。了解佛教平等观念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和基本状况。以往学者对于佛教中国化问题进行研究时,往往借助于佛教经传和史书等官方记载作为基本材料,这些材料可以反映出上层统治者对于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基本态度。然而,所谓佛教中国化,更重要的是佛教与广大民众思想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中古时期的笔记小说为主要材料,结合佛经文学,从文学作品角度入手,对比中印佛教平等观念的基本差别,进一步探寻佛教平等观念在中国民间的流行状况。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中印两国的佛教同源而殊途。佛教的基本观念——众生平等思想,在古代印度和中古时期的中国有着明显的差别。印度佛教以众生平等的思想为基础,演化出了纷繁复杂的众多佛理。而佛教在中国与中国本土相结合之后,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众生平等思想虽然仍然存在,但是其地位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取代其基础地位的是更容易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观念。究其原因,当是中国自商周时期已经形成的森严的等级观念的影响。而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中印两国的民族文化特质所决定的。本文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共分三个部分: 在序言当中,简要论述了自原始社会至两汉时期,中国原有的等级观念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基本状况。并且通过对于佛经故事的分析,得出古代印度佛教教义的基础为众生平等观念。 第一章以魏晋直至唐宋五代的笔记小说为主要资料,分别从人与神、人与动物、男性与女性、人与人等四个方面,从观念上对于佛教平等思想在中国民间的传播和流行状况进行了论述。得出了中国中古时期的佛教与印度佛教以平等观念为基础恰恰相反的基本结论。 第二章则离开笔记小说,从统治阶级和平民百姓的生活状况来分析平等观念在社会现实中的施行状况。进而分析佛教平等观念在中国中古时期与古印度佛教之间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 前人研究佛教思想理论之时,多数情况是以佛教经典为基本资料,阐发个人观点。在研究佛教中国化这一热门问题时,则主要将佛教与儒家、道家等宗教的思想进行对比,其资料基本上也以儒、释、道经典为主。本文选取一个前人较少关注的角度,以中国古代笔记小说为主要资料,结合佛经文学故事,对比中印两国佛教平等思想的传播,探寻两国佛教同源殊途之原因。
【关键词】:佛教 平等观念 笔记小说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949.2;I207.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序言8-16
  • 一、中国传统的等级观念11-12
  • 二、古代印度的平等观念12-16
  • 第一章 佛教中国化之后的平等观念16-30
  • 一、人与神的平等身份17-22
  • 二、动物与人的平等身份22-24
  • 三、男女性别的无差别看待24-28
  • 四、人与人之间等级观念的淡化28-30
  • 第二章 社会现实中的平等30-38
  • 一、平等观与统治阶级30-33
  • 二、平等观与平民百姓33-35
  • 三、产生差别的原因35-38
  • 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1
  • 致谢41-42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2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欧顺军;伦理视域下的佛教平等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佳;当代佛教传播路径探析[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古时期佛教平等观念的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7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9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