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论禅宗心性论

发布时间:2017-05-06 16:03

  本文关键词:论禅宗心性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禅宗心性论是印度佛教心性论和中国早期佛教心性论结合而凝成的一滴甜美的甘露。禅宗的心性论是以心传心的宗教,禅宗心性论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以自己的本心去参验、体验、超验现实世界。禅宗心性论是用心灵去直接感受“永恒即在瞬间”的妙悟,使人在普通感性的现象中把握永恒的本体,即佛我同一、物己两忘、宇宙与心灵合为一体的美丽、奇妙、神秘的精神境界。 目前,不少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就使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在社会中日益凸显出来。心理治疗是心理医师对心理有疾病的患者进行心理和行为问题矫治的治疗过程。它根据常规的一般心理障碍与特殊的心理障碍的关系以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而且随着心理治疗的发展,它与禅宗心性论的关系也日趋密切,共同消除人们的烦恼、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问题。 从跨文化因素的比较研究来看,禅宗心性论的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是相通的,通过对现代精神分析疗法、认知疗法、人本主义疗法、森田疗法等心理治疗的思想因素分析,禅与心理治疗都是减轻来访者的困扰、精神创伤,改善其精神面貌,禅侧重于本体的、灵魂的拯救,心理治疗侧重于对象的、躯体的治疗,两者的糅合共同促进身心健康的全面治疗。 禅宗心性论追求着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治疗元素,对精神的重视和关怀如同心理治疗一样,共同探索着心灵的解放。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研究禅宗心性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禅宗心性论 心理治疗 心理障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10
  • 1 禅宗心性论的概析10-17
  • 1.1 禅宗心性论的渊源10-11
  • 1.2 禅宗心性论的形成11-12
  • 1.3 禅宗心性论思想的内涵和特征12-17
  • 1.3.1 “心即真如"的本体论12-13
  • 1.3.2 "即心即佛"的佛性论13-14
  • 1.3.3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开悟论14-15
  • 1.3.4 "自性自度自在解脱"的自性论15-17
  • 2 心理治疗的概述及其与禅宗心性论的渊源17-23
  • 2.1 传统文化与心理治疗17-18
  • 2.2 心理治疗的内涵与特征18-20
  • 2.3 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及其与禅宗心性论的渊源20-23
  • 3 禅宗心性论的心理治疗视角分析23-37
  • 3.1 禅坐与静默疗法23-25
  • 3.2 禅悟与精神分析25-28
  • 3.2.1 两者之间的联系25-27
  • 3.2.2 两者之间的评价27-28
  • 3.3 明心见性与认知疗法28-30
  • 3.4 平常心是道与人本主义疗法30-34
  • 3.4.1 平常心与马斯洛的满足论31-33
  • 3.4.2 佛性平等与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33-34
  • 3.5 顺应自然与森田疗法34-37
  • 4 当代心理治疗对禅宗心性论的启发37-40
  • 4.1 心理治疗的理论基础与自性清净的佛性论37-38
  • 4.2 心理治疗的目的与禅宗心性论的开悟观38-40
  • 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4
  • 致谢44-45
  • 个人简历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壮海,,何志强;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史哲;1995年02期

2 邱巧;;从禅宗“妙悟”发展轨迹看“意境”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李杨;冯晓燕;;论禅宗思想对秦观的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0年12期

4 陈明;;禅宗的意义世界——从文化学角度对中国化佛教的解释[J];学术月刊;1990年09期

5 姜澄清;禅宗思想陶酝出的颠狂精神[J];青少年书法;2002年20期

6 蔡秀敏;崔长国;;高山仰止 行云如水——领略中国古代禅诗的诗学境界[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仇睿;;晨钟 暮钟 夜半钟——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陈尤;;中国画的道风禅味[J];文教资料;2009年13期

9 靳莹;;禅宗思想对中国书法的影响[J];丝绸之路;2009年16期

10 王银;;废名诗歌中禅学诗心[J];青年文学家;2010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春华;;略论中国禅宗与西方现代心理治疗的整合[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肖静;;论寒山子诗的禅宗思想及佛教的无常观[A];中国·苏州——首届寒山寺文化论坛论文集(2007)[C];2007年

3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顾春;;陆九渊教育哲学之心性论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蔡方鹿;;张载经学的理学与气学特色[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雪松;;管窥人间佛教的多元化理解——从对印顺导师《中国禅宗史》重新解读谈起[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潘立勇;;本体工夫论与阳明心学美学[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洪兴;;唐宋间儒学的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林安梧;;从“心性修养”到“公民道德”——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哲学反思[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10 权相佑;;朱熹文化价值理念的本体论[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泽鑫 江计昌;禅宗: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的结晶[N];中国旅游报;2010年

2 孔周;胡适和禅宗史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熊建;当禅宗遇上动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4 郭光明 江计昌;广东新兴:以“禅宗”为核心促文化强县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0年

5 张至昊;心意自得任逍遥[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许苏民;我们如何求“是”[N];光明日报;2008年

7 陈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为汉代哲学重新定位[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8 杨国荣 陈峗;独到的解读[N];中华读书报;2001年

9 郭沂;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10 ;唐宋间中国思想转型及其提供的思考[N];解放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2 王巧生;二程弟子心性论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赵振强;《心经》四宗注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4 张树青;《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国洪;吴澄的象数义理之学[D];山东大学;2006年

7 李娟;孟庄心性论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肖海燕;宋代庄学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艳艳;先秦儒道身体观及其美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5年

10 罗安宪;道家心性论[D];中国人民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论禅宗心性论[D];郑州大学;2011年

2 刘倩;禅宗美学思想超越价值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3 荣梅;禅宗“自然观”的理论内涵与美学意蕴[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娟;默即言说:由禅宗“默”的言谈技艺看其非秩序化的日常语言逻辑[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连洁;浅析禅宗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年

6 冯天春;禅宗生命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超;唐宋时期禅宗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创明;《达摩流浪者》与禅宗[D];暨南大学;2010年

9 刘晶;禅宗与宋诗话“语言意识”的形成[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金国;罗教与禅宗的修行观比较[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论禅宗心性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8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8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