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摄大乘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7 05:47

  本文关键词:《摄大乘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摄大乘论》(以下简称《摄论》)是唯识学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划时代著作,全文二万七千余字,却令人仰之弥高,潜之弥深。研究《摄论》,,既有路径、方式的选择,更重要的是指导思想的寻觅。 将《摄论》放置于整个佛学教理体系,尝试寻找该论与其他诸经诸论在思想上的共通性;得出这样的认识:存有的所谓差异,只是固有思想一致的基础上,在语义诠释学上有待完善上的差异,并非思想矛盾或相违。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作为思想源头,以集唯识大成的《成唯识论》作为分析的主轴,对上述立论进行勘验疏析,逐步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 几乎已有诸多定论,譬如,《摄论》唯立无漏种子新熏说、《摄论》与如来藏思想无涉等等。是怀揣先入之见,还是一改浮泛而重新起步?这是本文需要最先考虑的。论文研究最终确定以“小学”模式作为起点,便选择了后者。在对《摄论》版本进行校勘选定、对原文逐段标点、与诸种异译对照、作出详尽释义和辨析的基础上,徜徉于原文深邃的段落,竭力求之学晋,不敢以“大学”自封,却浸润着思考的艰苦和乐趣。面对“校释”费力之为可能未与身分、时宜相符,在再三抉择后,还是愿意遵循学术规律,依之而行;深知上述研究思想的落实,是有赖于以此为先决的。 《摄论》梵文原本目前尚未发现。在我国,《摄论》有五个译本,各本译述风格,仪态万千,这为透彻理解原文意旨增添不少难度。迄今,由于尚未对五个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歧义丛生,仍然是学术上的一大憾事。如果能够集聚、兼备诸译精华,尽可能地将原作风貌还原,这对精确领会《摄论》思想,缩小无谓认识,应当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摄大乘论 唯识学 阿赖耶识 如来藏 本有与新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B948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0
  • 绪论10-22
  • 一、研究的出发点10
  • 二、方法论10-12
  • 三、论文特点12-16
  • 四、论文局限性16-18
  • 五、重要研究内容纲目18-22
  • 上篇22-66
  • 第一章 《摄大乘论》的基本情况22-24
  • 第二章 《摄大乘论》的历史地位24-31
  • 第三章 《摄大乘论》在我国的弘传和研究状况31-39
  • 第四章 地论南北二道模糊性分歧及其与摄论学派的融合和对立39-41
  • 第五章 唯识新译和唯识旧译的差异41-43
  • 第六章 真谛系摄论学派和玄奘创立的唯识宗43-45
  • 第七章 《摄大乘论》的如来藏思想45-53
  • 第八章 《摄大乘论》诸种译本和释论的特点53-56
  • 第九章 《摄大乘论》的基本内容56-66
  • 下篇66-372
  • 摄大乘论本卷第一66-192
  • 总标纲要分第一(第01段-第04段)66-87
  • 所知依分第二(第05段-第34段)87-192
  • 摄大乘论本卷第二192-301
  • 所知相分第三(第35段-第54段)192-264
  • 入所知相分第四(第55段-第58段)264-286
  • 彼入因果分第五(第59段-第63段)286-301
  • 摄大乘论本卷第三301-372
  • 彼修差别分第六(第64段-第67段)301-315
  • 增上戒学分第七(第68段)315-320
  • 增上心学分第八(第69段)320-328
  • 增上慧学分第九(第70段)328-337
  • 彼果断分第十(第71段)337-341
  • 彼果智分第十一(第72段-第76段)341-372
  • 参考文献372-380
  • 本人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380-382
  • 致谢38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静磊;;近十年国内唯识学研究综述[J];五台山研究;2009年03期


  本文关键词:《摄大乘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9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49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c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