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特征、路径及动力——以民间信仰为视点
发布时间:2021-12-11 04:55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白马藏区民间信仰融合了自然崇拜、苯教、道教和佛教等文化元素,远古的蛙神崇拜是其凝聚性结构的核心。通过研究发现,白马藏区的文化交融在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路径:远古到唐代前是文化采借,唐代到宋末是文化整合,元明清以降则是文化涵化。文化交融的动力来自于主流文化的引力、互嵌社会的拉力和互补经济的推力。白马藏区的文化交融不仅为汉藏交融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而且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遗产和文化资源。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41(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空间
(二)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现状
(三)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内核
二、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路径
(一)远古至唐前的文化采借
(二)唐代至宋末的文化整合
(三)元明清以降的文化涵化
三、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动力
(一)主流文化的引力
(二)互嵌社会的拉力
(三)互补经济的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肃舟曲多民族“婆婆信仰”民俗研究[J]. 尹伟先,王高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2]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J]. 王建新,关楠楠.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2)
[3]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 郝亚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4]“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J]. 石硕,邹立波. 思想战线. 2019(03)
[5]文化理论视野下的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上)[J]. 徐良高. 南方文物. 2019(02)
[6]白马人·沙尕帽·池哥昼——一个藏边族群的边界建构[J]. 王万平,宗喀·漾正冈布.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7]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J].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8]汉藏文化交流影响下的清代西藏织毯艺术研究[J]. 王慧. 中国藏学. 2018(04)
[9]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J]. 宁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9)
[10]河湟地区民族交融历史进程及其内在因素探微[J]. 胡静,李健胜.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3)
本文编号:3534046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0,41(08)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特征
(一)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空间
(二)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现状
(三)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内核
二、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路径
(一)远古至唐前的文化采借
(二)唐代至宋末的文化整合
(三)元明清以降的文化涵化
三、白马藏区文化交融的动力
(一)主流文化的引力
(二)互嵌社会的拉力
(三)互补经济的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甘肃舟曲多民族“婆婆信仰”民俗研究[J]. 尹伟先,王高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4)
[2]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发展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J]. 王建新,关楠楠. 西北民族研究. 2019(02)
[3]民族互嵌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逻辑[J]. 郝亚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3)
[4]“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J]. 石硕,邹立波. 思想战线. 2019(03)
[5]文化理论视野下的考古学文化及其阐释(上)[J]. 徐良高. 南方文物. 2019(02)
[6]白马人·沙尕帽·池哥昼——一个藏边族群的边界建构[J]. 王万平,宗喀·漾正冈布.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7]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J].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6)
[8]汉藏文化交流影响下的清代西藏织毯艺术研究[J]. 王慧. 中国藏学. 2018(04)
[9]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方式探析[J]. 宁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18(09)
[10]河湟地区民族交融历史进程及其内在因素探微[J]. 胡静,李健胜.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3)
本文编号:35340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34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