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
本文关键词: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主要宗派之一,在中国也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学界对华严宗形成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在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和《大乘起信论》对华严宗教理影响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入。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这一角度深入探究这一思想历程。 华严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智俨和法藏。法藏的师傅智俨主要根据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和《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论为基础,创造性地对《华严经》作出阐发,初步提出了华严宗的主要教理和判教理论。其后,法藏在当时颇为兴盛的唯识宗的激发下,进一步将智俨的理论学说严密化体系化,从而建立了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的完整而庞大的思想体系。就地论师说的思想而言,他们对华严宗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南道派的“佛性本有”和依清净心性而建立的缘起学说而得以体现的,南道派地论师说是华严宗的理论根基,华严宗的“法界缘起”思想是对晚期南道派地论师慧远思想的发展。地论师说北道派后来融入了摄论师说的传承,他们的思想对华严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唯识学说方面,以及对如何依清净本心而起染法的解释上。在这一方面,智俨、尤其是法藏对唯识宗也有所借鉴。《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的基本理路直接表现在智俨法界缘起学说的结构之中。其后法藏对《起信论》的净心缘起思想更加重视,这这集中表现在他晚年的《起信论义记》之中。其“法界缘起”和“性起缘起”立足于《华严经》的“海印三昧”,超越了之前的各种缘起学说,同时也发展了智俨的法界缘起理论。法藏的“法界缘起”是华严宗教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其提出标志着华严教理思想的形成。 第一章论述了《华严经》产生的思想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对华严宗的影响;综合前人的研究,对华严宗的谱系作出判定。第二章,依据现存的文献,对南北两道地论师说的主要思想分歧展开论述,具体探讨了佛性问题“当现二常”的分歧,突出了南道系地论师说所坚持的本有佛性思想。随后论述了地论师说对智俨的影响,法藏则是通过智俨继承了地论师说南道派的一贯主张。第三章,依《摄大乘论》而成立的摄论师说主要是在唯识思想方面影响了智俨和法藏,具体论述通过八识、三性三无性和法藏的“十重唯识观”等数方面展开。法藏的唯识思想不仅与唯识古学密切相关,其三性思想还受到了同时代的唯识宗的直接影响。通过这一方面的研究,证明了唯识思想对华严宗形成的重要作用。第四章,在简述《大乘起信论》对智俨的影响之后,重点研究了法藏前后期对《起信论》态度的变化。他先是试图参照唯识宗的思想以构建自,己的体系,后来在深入研究《华严经》的过程中,认识到华严宗思想与唯识宗学说的难于相容之处,最后通过晚年的《起信论义记》等著作,而重新回到地论师说南道派的思想脉络上来。此外,本文对华严宗思想中的一些内在困难也有批判性的分析。 第五章,华严教理的核心内容是法界缘起或者说性起缘起学说。在智俨思想的基础之上,法藏依照《华严宗》中提出的“海印三昧”,着重阐发了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法藏法界缘起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三性同异、十玄无碍、六相圆融和因门六义四个部分。
【关键词】:地论师说 摄论师说 《大乘起信论》 智俨 法藏 唯识思想 如来藏思想 法界缘起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948
【目录】:
- 内容提要5-6
- Abstract6-8
- 导论8-20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8-10
- 第二节 研究设想、范围和方法10-12
- 第三节 相关的研究现状12-19
- 第四节 本文的大致结构和脉络19-20
- 第一章 《华严经》与华严宗的谱系20-42
- 第一节 华严类经典的历史20-24
- 一、华严类经典形成的思想背景21-22
- 二、中国华严类经典的传译历史22-23
- 三、《华严经》的不同译本23-24
- 第二节 《华严经》对华严宗思想的影响24-30
- 一、《华严经》的内容25-27
- 二、《华严经》对华严宗的影响27-30
- 第三节 华严宗的谱系和著作30-42
- 一、华严宗的谱系和智俨的生平30-33
- 二、法藏的生平和著作33-42
- 第二章 地论师说对智俨、法藏的影响42-73
- 第一节 《十地经论》的思想背景和地论师说的谱系43-48
- 一、《十地经论》产生的思想背景43-44
- 二、《十地经论》的翻译问题44-45
- 三、地论师的传承谱系45-46
- 四、现存地论学派的文献问题46-48
-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主要内容48-54
- 第三节 南北两道地论师说的理论分歧以及南道地论师说的演变54-69
- 一、南北道地论师说的理论分歧55-66
- 二、南道地论师说思想上的演变66-69
- 第四节 地论师说对智俨、法藏的影响69-73
- 一、地论师说对智俨的影响69-71
- 二、地论师说对法藏的影响71-73
- 第三章 摄论师说对智俨、法藏唯识思想的影响73-100
- 第一节 摄论师说的基本思想73-82
- 一、关于《摄大乘论》74-75
- 三、摄论师说的思想内容75-82
- 第二节 智俨思想中的唯识思想82-90
- 一、智俨对八识的理解83-88
- 二、智俨对唯识三性三无性的解释88-90
- 第三节 法藏的唯识思想90-100
- 一、法藏前期的阿赖耶识思想91-96
- 二、法藏的"十重唯识"96-97
- 三、法藏的三性思想97-100
- 第四章 《大乘起信论》对智俨、法藏唯心思想的影响100-127
- 第一节 关于《大乘起信论》100-107
- 一、对《大乘起信论》是否是伪书的相关讨论101-103
- 二、《起信论》的主要内容103-107
- 第二节 《起信论》对智俨思想的影响107-113
- 第三节 法藏对《起信论》的解读及其思想演变113-127
- 一、《华严五教章》中对《起信论》的判定114-116
- 二、法藏思想在从《五教章》到《起信论义记》之间的变化116-117
- 三、《起信论义记》的写作背景117-118
- 四、法藏在《起信论义记》中的主要思想118-125
- 五、法藏晚年对如来藏思想的思考125-127
- 第五章 华严教理思想的最终形成127-140
- 第一节 法界缘起和性起缘起的思想渊源127-128
- 第二节 法藏法界缘起和性起缘起思想的演变128-134
- 第三节 法界缘起的理论构成134-140
- 一、三性同异134
- 二、因门六义134-136
- 三、十玄无碍136-138
- 四、六相圆融138-140
- 结语140-144
- 参考文献144-152
- 后记152-15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礼天;《出三藏记集》与《文心雕龙》新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赵建永;汤用彤先生所开课程及其教学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陆立玉;颜延之思想性格解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3期
4 沈卫荣;;元朝噶玛巴研究二题[J];中国藏学;1989年04期
5 萧放;民众信仰与六朝社会[J];东方论坛;2003年03期
6 王群丽;《杜诗详注》注文疑误举隅[J];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03期
7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法界图像研究之一[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8 张元林;莫高窟第275窟故事画与主尊造像关系新探[J];敦煌研究;2001年04期
9 殷光明;敦煌卢舍那佛法界图像研究之二[J];敦煌研究;2002年01期
10 魏文斌,吴荭;甘肃镇原县博物馆藏北魏青铜造像及有关问题[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小森阳子;;昙曜五窟新考——试论第18窟本尊为定光佛[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2 魏文斌;吴荭;;甘肃武山水帘洞石窟北周供养题记反映的历史与民族问题[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3 杨秀清;;佛教的大众化与敦煌石窟——以经变画为中心[A];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义海;对明清之际中西异质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苏州大学;2002年
2 徐东来;唯识学“转识成智”理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青;古楼兰鄯善艺术史论[D];西北大学;2003年
4 杨合林;玄言诗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永会;中国佛教僧团发展及其管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1年
6 林大志;四萧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7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8 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D];天津大学;2003年
9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10 鲍远航;《水经注》文献学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宁;论隋唐佛教中的圆融思维[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2 张小讲;《法苑珠林》与佛教的民间化——简论两晋南北朝佛教的发展[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涛;江淹诗歌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高兴智;僧肇哲学思想述评[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伍晓蔓;玄言诗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庆纪;幻术母题与明清通俗小说[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吴文星;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利娟;黄庭坚的佛教禅学接受和诗歌创作[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建明;东晋南朝江南地区民间信仰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华严宗教理思想的形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4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