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试论两晋般若学的本土化发展

发布时间:2017-05-10 09:14

  本文关键词:试论两晋般若学的本土化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般若学是传入中国汉地最早的佛教大乘思潮之一,在两晋时期,由于与当时流行的老庄玄学有相似之处,因而其思想能够依附于老庄玄学而传播开来,并在当时掀起了一股般若学研究的热潮。但也应该看到,汉地学者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而在理解、接受般若学时必然会带有本土思想的痕迹,而这也使得般若学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本土化的鲜明特色。本文将两晋时期般若思想在汉地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以体现般若学本土化程度的不断深化。本文的第一章介绍了般若经典的传入及早期翻译,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背景,分析了般若学本土化初兴阶段的原因及表现。本文的第二章介绍了时人通过运用“格义”的方法,以老、庄玄学拟配般若思想,从而产生了六家七宗对般若思想的不同见解。这也使般若学的本土化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即“般若学的早期本土化”。本文的第三章通过介绍鸠摩罗什的生平及其对般若经典的翻译,重点分析了鸠摩罗什所弘扬的般若中观思想,同时,结合罗什弟子的译经传法活动,体现出罗什及其弟子对般若思想本土化发展的导正与推动。本文的第四章结合僧肇的生平及著作,探讨了其对六家七宗思想的批判,并着重分析了《肇论》一书对本土般若思想的阐发,以此作为两晋般若学本土化发展成熟的标志。
【关键词】:般若学 本土化 玄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948
【目录】:
  • 中文摘要8-9
  • ABSTRACT9-10
  • 引言10-13
  • 第一章 般若学本土化的初兴13-22
  • 1.1 般若经典的传入及早期翻译13-17
  • 1.1.1 支谶与《道行般若经》13-14
  • 1.1.2 支谦与《大明度无极经》14-15
  • 1.1.3 朱士行与《放光般若经》15
  • 1.1.4 竺法护与《光赞般若经》15-16
  • 1.1.5 释道安整理经典、制定经录16-17
  • 1.2 般若学研究之初兴17-22
  • 1.2.1 般若学初兴之原因18-20
  • 1.2.2 般若学初兴之表现20-22
  • 第二章 般若学的早期本土化——“六家七宗”22-29
  • 2.1 “格义”之方法22-24
  • 2.2 “六家七宗”之本土化般若思想24-29
  • 2.2.1 本无宗24-25
  • 2.2.2 本无异宗25-26
  • 2.2.3 即色宗26
  • 2.2.4 识含宗26-27
  • 2.2.5 幻化宗27
  • 2.2.6 心无宗27-28
  • 2.2.7 缘会宗28-29
  • 第三章 鸠摩罗什对般若学本土化的推动29-40
  • 3.1 鸠摩罗什生平及对般若经典的翻译29-33
  • 3.1.1 鸠摩罗什在西域29-30
  • 3.1.2 鸠摩罗什在长安30
  • 3.1.3 鸠摩罗什对般若经典的翻译30-33
  • 3.2 罗什之般若思想33-38
  • 3.2.1 《中论》34-36
  • 3.2.2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6-38
  • 3.3 罗什弟子与般若学38-40
  • 第四章 般若学本土化的成熟——僧肇40-45
  • 4.1 僧肇其人及其对六家七宗思想的批判40-43
  • 4.1.1 僧肇其人40-41
  • 4.1.2 僧肇对六家七宗思想的批判41-43
  • 4.2 《肇论》般若思想对老庄玄学的吸收43-45
  • 4.2.1 《般若无知论》43-44
  • 4.2.2 《不真空论》44
  • 4.2.3 《物不迁论》44
  • 4.2.4 《涅i梦廾邸,

    本文编号:3544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44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8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