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秘色瓷与晚唐佛教密宗审美观念研究
本文关键词:法门寺秘色瓷与晚唐佛教密宗审美观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作为传统手工艺门类之一的陶瓷艺术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杰出代表,曾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中国陶瓷业的发展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和审美价值的唐代越窑秘色瓷,以其变化无穷的肌理和巧夺天工的纹饰,把瓷釉的天青色泽和瓷胎质地发挥到了极致,瓷釉的厚度恰到好处,由此产生出极好的艺术装饰效果。它问世以来便执着的追求其素雅精美的艺术目标,践行“以简为美”的审美思想,一直以来被人们推崇为是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其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和无穷“韵”味,追求圆“满”,崇尚“玉”质的文化内涵,长时期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以唐代秘色瓷为研究对象,尝试通过历史审美和密宗宗教审美观念探析越窑青瓷中的佼佼者——秘色瓷所体现出的美学特征,探究隐藏在秘色瓷美学因素背后的真相。 以往研究者关更注于秘色瓷器物本身的外部特征及其审美意义,在研究方法上,只是较多地涉及了史料和文献,侧重于探讨其产生的历史现象。本文尝试从研究器物的层面着手,把秘色瓷的外在特性—造型、釉色、装饰等作为重要的实证材料,力求从历史、宗教和文化的角度,结合大量文献资料,揭示和阐述秘色瓷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宗教、文化等重要因素。 首先,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瓷器的发展历程,探讨了越窑青瓷和秘色瓷的内在联系,秘色瓷的工艺技术和烧造窑场等。详细研究了唐代越窑秘色瓷的起源、辉煌和衰落的过程和其产生的诸多原因,并考证了秘色瓷源于晚唐这一史实。文中紧扣秘色瓷器物的材质品质、生产工艺、装饰效果、不同造型和工艺装烧情况及呈现的主要特点。以唐代秘色瓷的美学特征为出发点,从历史审美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秘色瓷简洁大气的造型艺术,生动美感的装饰艺术,清新淡雅的釉色艺术背后的历史成因,从而清晰地理解和展示秘色瓷美学独特的魅力。 其次,法门寺秘色瓷的发掘出土是秘色瓷研究历史的一个里程碑。秘色瓷作为唐代皇帝进贡佛祖的“供养品”,其崇高地位已经不言而喻,而且秘色瓷能够与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一起保存千年至今,其背后隐藏的宗教意味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对法门寺秘色瓷与“供养”的关系,秘色瓷与密宗宗教审美观念等问题的研究,力图从宗教审美的角度发掘晚唐佛教密宗审美与法门寺秘色瓷之间的内在联系。如“莲花”等佛教常见的装饰图案无不彰显着秘色瓷与宗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再次,本文探讨了秘色瓷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成因,在对大量历史文化研究和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将秘色瓷的核心价值理念高度归纳总结为“韵”、“玉”、“满”,将秘色瓷放在唐代宫廷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证,通过对唐代经济、政治、技术、宗教、社会风尚、对外交流、审美文化、艺术风格、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秘色瓷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地位及美学上的价值,引申出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思想影响下的秘色瓷,其风格特征与文人书画审美情趣的趋同性。探寻秘色瓷所呈现的“雅”与“俗”审美两极演变与融合,以及“五行”与“五色”和秘色瓷之间的必然关联,从而构建了完整的秘色瓷文化体系。最后,本文研究法门寺秘色瓷与晚唐佛教密宗审美观念对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积极意义。 (一)秘色瓷美学特征折射出晚唐瓷器烧造的最高工艺技术和艺术追求。通过对秘色瓷的釉色、装饰、造型和工艺等方面深入分析其美学特征的研究,再次印证了其作为晚唐时期瓷器烧造的最高工艺技术的巨大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这项研究对现代社会了解晚唐时期社会、人文、宗教、工业、特别是陶瓷工艺美术的发展状况,还原当时的历史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秘色瓷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对美学理论基础研究发现,晚唐时期宫廷贵族和文人士大夫的意识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引导着人民大众的思想旨趣和审美喜好,成为人民大众的自觉审美追求,最终为秘色瓷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文化内蕴。 (三)佛教密宗审美观念深化了秘色瓷的文化气韵。秘色瓷的经典图案“莲花”是我国佛教文化中一个经典艺术符号,它是佛教的圣花,代表着美丽高洁的形象,也寄托寓意圣洁、佛光普照、如意吉祥之意。秘色瓷的主色调是青色,青,泛指一类带绿的蓝色,而蓝色在佛教中被赋于庄严与神圣的特殊意义。佛教文化在晚唐时期达到鼎盛,其对当时乃至后世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秘色瓷不仅是晚唐时期工艺美术精品中一个典型代表,也是晚唐佛教文化艺术品的一个真实写照。 综上所述,秘色瓷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代思想的外部表征之一,以其精湛绝伦的工艺技术令人叹为观止。在秘色瓷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魂与灵性,反映出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和人文情怀。它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中,特别是青瓷装饰艺术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法门寺秘色瓷 越窑青瓷 晚唐 佛教 密宗 美学 审美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527;B946.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9
- 第一节 法门寺秘色瓷及研究概述11-15
- 一、法门寺秘色瓷器型特征11-14
- 二、法门寺秘色瓷研究现状14-15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15-19
- 一、研究目的15
- 二、研究意义15-17
- 三、研究方法17-19
- 第二章 秘色瓷与晚唐时代的审美风尚19-57
- 第一节 秘色瓷的演变与发展19-41
- 一、中国陶瓷制造业发展概述19-22
- 二、青瓷发展史22-29
- 三、秘色瓷概况29-31
- 四、秘色瓷的起源31-34
- 五、秘色瓷的辉煌时期34-38
- 六、秘色瓷的衰落及原因38-41
- 第二节 秘色瓷深受唐代艺术风尚的影响41-57
- 一、简洁大气的造型41-42
- 二、生动美感的装饰42-46
- 三、清新淡雅的釉色46-51
- 四、唐代多元文化的影响51-57
- 第三章 秘色瓷与佛教密宗宗教审美57-72
- 第一节 密宗宗教制度57-62
- 一、密宗释义57-60
- 二、密宗特点60-61
- 三、密宗传承61-62
- 第二节 秘色瓷与密宗“供养”62-65
- 一、“供养”的佛学含义62-63
- 二、秘色瓷与法门寺“供养”63-65
- 第三节 秘色瓷与宗教审美观念65-72
- 一、密宗宗教审美观念66
- 二、秘色瓷与密宗审美观念66-67
- 三、秘色瓷与道家、儒家审美观念67-72
- 第四章 秘色瓷独特的审美文化内涵72-86
- 第一节 秘色瓷的审美文化理念与核心价值72-77
- 一、秘色瓷独特文化内涵的形成72-74
- 二、秘色瓷审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74-77
- 第二节 唐代社会审美风尚对秘色瓷的影响77-86
- 一、追求的审美境界77-78
- 二、“雅”与“俗”的审美趋向78-82
- 三、“五行”与“五色”82-86
- 结语86-89
- 一、秘色瓷的文化传承86-87
- 二、秘色瓷的创新与发展87-89
- (一) 烧制工艺创新87
- (二) 装饰美学创新87-88
- (三) 文化理念创新88
- (四) 现代经济社会中的秘色瓷效益88-89
- 参考文献89-100
- 图片索引100-10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102-103
- 致谢103-105
- 作者简介10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君龙,程德润;秘色瓷与唐代中西文化交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冯彬妮;;精美绝伦秘色瓷[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3 林士民;谈越窑青瓷中的秘色瓷[J];文博;1995年06期
4 陆明华;’95“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述评[J];文博;1995年06期
5 虞浩旭;试论“秘色瓷”含义的演变[J];景德镇陶瓷;1995年04期
6 孙新民;试论北宋早期的越窑秘色瓷[J];南方文物;1991年04期
7 王莉英 ,王兴平;秘色越器研究总论[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6年01期
8 汪庆正;在’95上海“越窑、秘色瓷国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总结讲话[J];文博;1995年06期
9 程方英;“秘色瓷”数得[J];文博;1995年06期
10 李刚;“秘色瓷”探秘[J];文博;199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幸;叶芷;;文物鉴赏[A];北京文物与考古第五辑[C];2002年
2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方金满;任敷孟;;我国陶瓷原料的历史沿革和开发趋向[A];中国实用矿山地质学(上册)[C];2010年
4 宋蓉;;元上都遗址出土瓷器及相关问题研究[A];论草原文化(第七辑)[C];2010年
5 ;日本瓷器[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6 孙海燕;;瓷器修复工作的几点体会——以明青花开光阿拉伯文三足筒形炉的修复为例[A];继承 发展 保护 管理——北京博物馆学会保管专业十年学术研讨纪念集[C];2010年
7 陈郁;;瓷器艺术展厅展品介绍(节选)[A];博物馆社会教育[C];2006年
8 张仲淳;;漳州窑系瓷器的特征、年代及对日本的影响[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9 李辉柄;;传统方法鉴定瓷器年代的科学性[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10 张高举;;浅析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的主要特色[A];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北大学 张璐;法门寺秘色瓷的佛教美学[N];光明日报;2011年
2 浙江省博物馆 李刚;“秘色瓷”属性的实物例证[N];中国文物报;2006年
3 关山;“千峰翠色”的秘瓷[N];安徽日报;2005年
4 吴旭民;九秋风露越窑开 夺得千峰翠色来[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南方日报高级编辑 田东江;秘书[N];南方日报;2010年
6 浙江省博物馆 李刚;古代“秘色”之谜剖析[N];中国文物报;2006年
7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新读写》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古陶瓷学会会员,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 钱汉东;中国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N];文汇报;2007年
8 钱汉东;中国陶瓷田野考古先驱陈万里[N];中国文物报;2007年
9 商湘涛;越窑秘色并不神秘[N];中国商报;2003年
10 马希桂 首都博物馆原馆长;北京地区陶瓷概述(中)[N];团结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璐;法门寺秘色瓷与晚唐佛教密宗审美观念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李青阳;瓷语盛世[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锐;耀州瓷艺术图像比较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11年
4 黄忠杰;波兰王奥古斯都二世收藏的中国外销瓷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5 殷海玮;结构色成色机理与制备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6 吴明娣;汉藏工艺美术交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徐晓望;16—17世纪环台湾海峡区域市场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8 潘荣江;计算机辅助文物复原中的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杨玉璋;繁昌柯家冲瓷窑遗址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周思中;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研究:1716-1789[D];清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雯;渗透在越窑秘色瓷中的雕塑艺术[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 张璐;陕西扶风法门寺秘色瓷视觉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阎帅;浅论耀州瓷[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王亚娟;宋元瓷器上的龙纹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丁鹏勃;越窑寺龙口窑址初步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6 李莎莎;唐代越窑茶具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文娟;法门寺地宫出土茶具名物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翁舒韵;明清广东瓷器外销研究(1511-1842)[D];暨南大学;2002年
9 赵磊;天津地区出土瓷器初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曹海英;古瓷清韵[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法门寺秘色瓷与晚唐佛教密宗审美观念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6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4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