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人间的伦理—《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4 05:42
《善生经》产生于约公元前3世纪,属于原始佛教时期的经典,目前有五个汉译版本,其中两个版本收录在《阿含经》里。经文内容主要通过佛陀对“四恶业”、“四恶念”、“六非道”的阐释,使善生理解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佛陀把东、西、南、北、上、下六个方位分别比喻为父子、夫妻、师生、主从、僧俗、宗亲六种人伦关系,详细制定出双向的伦理原则,鼓励善生自觉履行家庭和社会责任。同时,对如何辨恶友、交善友;如何理解师生之道;如何广结善缘,爱护下者;如何发无量心,敬奉沙门、梵志,佛陀给出了自己的价值判断。透过《善生经》可以清晰地看到原始佛教所提倡的生活道德观及以人为立场的伦理学说。《善生经》详尽地阐释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伦理在社会交往中所承担的角色意义;显明了佛法并不是“非伦理”、“非人生”的。佛陀所说的一切学理和道德,都是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为场域。可以说,日常伦理在佛陀的教义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人伦道德受到高度重视,信仰者的修行生活,必须从个人亲身实践的一般德行开始。研究《善生经》的意义在于使人明白佛教的“出世”依然是在“入世”前提下的终极目标。佛教强调“现世性”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醒人对当下境遇的把...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本考述
1、文本来源
2、文本对比
(三) 文献综述
1、版本研究状况
2、思想研究状况
3、弘扬普及情况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溯源
第一节 以人生问题为要旨的宇宙观
一、从人生观出发的立场
二、以解脱人生痛苦为归宿
第二节 以人的主体心理为核心的认识论
一、认识自我
二、认识蒙蔽
第三节 以道德生活为本的实践观
一、“中道”的实践方法
二、“八正道”的实践原则
第二章 《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个体道德修养
一、远离“四恶业”
二、远离“四恶念”
三、远离“六非道”
第二节 家庭伦理原则
一、孝慈互通
二、和妻顺夫
三、亲亲同利
第三节 社会伦理原则
一、以友辅仁
二、互为师表
三、上下平等
四、敬奉沙门
第三章 《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指归
第一节 从人出发的道德原则
一、人是道德的主体
二、道德是人的觉解
第二节 以生活为本的伦理
一、生活是伦理的原初根基
二、伦理向生活世界回归
第三节 自利利他的精神指向
一、自利的合理性
二、利他指向至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存美学:福柯晚期思想中的伦理关怀[J].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2]论汉传佛教的“慈悲”美德精神[J]. 张有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3]伦理性的“主体”——论伊格尔顿对拉康思想汲取与转换[J]. 王健. 中国图书评论. 2015(09)
[4]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刍议[J]. 谭苑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论孔子推己及人的爱人之道[J]. 郑伟,赵倩.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5)
[6]面向生活世界的伦理人类学[J]. 孙春晨. 哲学研究. 2011(10)
[7]佛教伦理观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J]. 吴芬芬. 中国宗教. 2011(08)
[8]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社会人生观念比较[J]. 姚卫群.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0)
[9]主体性哲学与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读段德智教授的《主体生成论》[J]. 万俊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10]论生活伦理的伦理价值[J]. 杨明堂,邢燕,贺平.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硕士论文
[1]中国佛教伦理与道德自觉[D]. 高明雪.西北大学 2014
[2]佛教信众家庭生活研究[D]. 刘士郡.山东理工大学 2014
[3]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层次[D]. 邓敏.吉首大学 2012
[4]佛儒道德观比较研究[D]. 郗瑞欢.安徽大学 2006
[5]佛教哲学中的伦理思想[D]. 李福兰.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87921
【文章来源】:云南大学云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文本考述
1、文本来源
2、文本对比
(三) 文献综述
1、版本研究状况
2、思想研究状况
3、弘扬普及情况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溯源
第一节 以人生问题为要旨的宇宙观
一、从人生观出发的立场
二、以解脱人生痛苦为归宿
第二节 以人的主体心理为核心的认识论
一、认识自我
二、认识蒙蔽
第三节 以道德生活为本的实践观
一、“中道”的实践方法
二、“八正道”的实践原则
第二章 《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概述
第一节 个体道德修养
一、远离“四恶业”
二、远离“四恶念”
三、远离“六非道”
第二节 家庭伦理原则
一、孝慈互通
二、和妻顺夫
三、亲亲同利
第三节 社会伦理原则
一、以友辅仁
二、互为师表
三、上下平等
四、敬奉沙门
第三章 《善生经》佛教人伦思想指归
第一节 从人出发的道德原则
一、人是道德的主体
二、道德是人的觉解
第二节 以生活为本的伦理
一、生活是伦理的原初根基
二、伦理向生活世界回归
第三节 自利利他的精神指向
一、自利的合理性
二、利他指向至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存美学:福柯晚期思想中的伦理关怀[J]. 谢欣然.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4)
[2]论汉传佛教的“慈悲”美德精神[J]. 张有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2)
[3]伦理性的“主体”——论伊格尔顿对拉康思想汲取与转换[J]. 王健. 中国图书评论. 2015(09)
[4]印顺“人间佛教”伦理观刍议[J]. 谭苑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6)
[5]论孔子推己及人的爱人之道[J]. 郑伟,赵倩.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05)
[6]面向生活世界的伦理人类学[J]. 孙春晨. 哲学研究. 2011(10)
[7]佛教伦理观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J]. 吴芬芬. 中国宗教. 2011(08)
[8]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社会人生观念比较[J]. 姚卫群. 社会科学战线. 2010(10)
[9]主体性哲学与美德伦理的当代复兴——读段德智教授的《主体生成论》[J]. 万俊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5)
[10]论生活伦理的伦理价值[J]. 杨明堂,邢燕,贺平.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5)
硕士论文
[1]中国佛教伦理与道德自觉[D]. 高明雪.西北大学 2014
[2]佛教信众家庭生活研究[D]. 刘士郡.山东理工大学 2014
[3]自利与利他视域下善的层次[D]. 邓敏.吉首大学 2012
[4]佛儒道德观比较研究[D]. 郗瑞欢.安徽大学 2006
[5]佛教哲学中的伦理思想[D]. 李福兰.首都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879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87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