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本文试图通过对隋唐佛学中关于缘起法则、佛性依据、修行方法与途径等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来体现这一时期佛学界“百家争鸣”的精神风貌。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的主要标志。就是体证了缘起法的深刻道理。此既有经文的依据,也是大小乘各派一致的共识。而对于缘起法则的不同认知,又促成了以后大乘佛教诸种缘起说的形成。隋唐二朝佛学界在此问题上的争议,主要表现为印度原版的阿赖耶缘起说与具有本土特色(或经改造过)的如来藏(真如)缘起、法界缘起以及“一念三千”等学说之间的相互角逐。其中“唯识无境”理论中的“境”,乃指“遍计所执”而成的“假境”和“依他起”的“客观外境”,依据唯识学的观点,这两种“境”都是不实在的,只有去除“遍计所执”的迷误,直接观照“依他起”的存在,才能得到万事万物的真实状况,即“圆成实”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有关缘起学说方面的争论涉及到哲学上宇宙问题的讨论,但又与西方哲学“本体论”的内容无关,二者不能混淆。 佛性的有无,是关系到一切众生能否成佛的根本问题。因此,“一性皆成”与“五姓各别”的辩论,也随之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争鸣”之一,原因即在于此。尽管由于玄奘的声望以及唐王朝的有力支持,“五种姓说”曾经风靡一时,但因为有悖于中土国情而终未能为广为流传。不仅如此,连同样奉行唯识学的新罗系的西明寺僧圆 测,也只是承认众生有“五种姓”的差别而己,最终仍然是可以成佛 的,从而引起窥基为首的慈恩系的反感,又酿成唯识系统内部的“西 明”与“慈恩”之争。这场争论似乎也是以新罗系的胜利而告结束。 可见“一性皆成”说在中土广受欢迎的程度。然而,这并不说明“一 性皆成”就是究极之论,从现实经验的角度来说,不如将其视为释迹 牟尼佛的摄化方便之谈,也许更加确切一些,无论是从人的本性、佛 性说的发展、经典依据、经验事实方面入手,还是就平等原则、逻辑@ 矛盾乃至“无我论”的立场来看,都是如此的。 为佛性有无之争划上句号的,是湛然提出了“无情有性”说。此 说虽不是什么新论,但一经湛然的理论阐述,在佛学界产生了深远地 影响。由于“无情有性”问题关涉佛学理论的方方面面,所以导致学 . 术界对止说多有误解口 本文从“理”与“事”气“能知性”与“所失性” 等方面分而述之,使这一问题获得比较合理地解决。 成佛目标的确立、佛性依据的阐述,都不过是理论性的内容。惟 有切实可行的修行方法与途径的提出,才是众生趋向佛道的指路明灯。 隋唐时期佛教各大宗派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辩,主要分为成佛历程的不@ 同构想、修行的方法与途径两个方面。其中以后者的争议较为激烈, 具体表现在天台的止观学说、法相宗的“转识成智”、密教的“即身成 佛”三者之间的互为消长,禅宗与净土的对决以及禅宗内部的顿、渐 悟之争等,尤以顿、渐悟的相互问难之影响为最。从顿、渐悟本身的 相互关系而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渐悟是“小悟”不断累积的过程, 顿悟也就是“大悟”,具有突发性质,是为最后的结果。若偏执渐悟,, 不要顿悟,如同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如一味迷信顿悟,排斥渐悟, 顿悟也将成为“无源之水”而难以成就。惟有以渐悟的积累为基础, 最终才有希望步入“豁然大悟”的境界。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949.2
【目录】:
- 导论12-20
- 研究的意图12-15
- 研究的范围15-16
- 各篇的内容16
- 研究的方法16-17
- 研究的结果17-20
- 上篇 关于佛学的基本理论——缘起法则的不同认知之争20-62
- 第一章 赖耶缘起21-37
- 阿赖耶识的建立22-27
- 赖耶缘起27-31
- “唯识无境”的真义31-37
- 第二章 《起信论》与真如缘起37-47
- 如来藏思想的形成38-42
- 真如缘起42-47
- 第三章 天台的“一念三千”与华严的“法界缘起”47-62
- “一念三千”的理论架构49-53
- 法界缘起53-62
- 中篇 关于成佛的根本依据——众生佛性的有无之争62-104
- 第四章 “一性皆成”与“五姓各别”63-72
- “五种姓”的渊源63-66
- “一性皆成”与“五姓各别”的经论依据66-69
- 双方争论的主要内容69-72
- 第五章 “慈恩”与“西明”之争72-80
- 争议产生之远因73-75
- 圆测的主张及其理由75-78
- 争议的结局78-80
- 第六章 湛然与“无情有性”80-91
- 湛然及其时代80-82
- “无情有性”的提出与动机82-85
- “无情有性”的理论依据85-88
- “无情有性”说的评估与影响88-91
- 第七章 所谓“一性皆成”是方便说91-104
- 从人的本性上说91-94
- 佛性说的发展历程94-95
- 经典的依据95-97
- 经验事实的判断97-100
- 平等原则的延伸100
- 逻辑上的难题100-101
- 与“无我”的原则相违背101-104
- 下篇 关于成佛的最终实现——修行的方法与途径之争104-159
- 第八章 关于成佛阶段的异同之辩105-115
- 天台的“六即位”107-110
- 法相宗的“五位”110-112
- “华严五教”中的位次112-115
- 第九章 成佛的方法与途径的争论115-159
- 止观学说115-119
- “转识成智”119-122
- “即身成佛”122-129
- “即心即佛”与“念佛成佛”之对决129-137
- “顿悟”与“渐悟”的辩论137-1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丽;;从生死无常的沉迷到大慈大悲的解脱——迟子建《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佛学意蕴[J];佛教文化;2010年03期
2 雨篁;;旧诗园里的空华佛事——漫话曼殊上人诗歌中的佛学情怀[J];佛教文化;2010年02期
3 沈潜;;近代社会语境与黄宗仰的佛学革新思想[J];东吴学术;2011年03期
4 余玉花;;如何看待佛学对瞿秋白思想的影响[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阿梁;;与世不俗赵本信[J];干部人事月刊;1995年04期
6 王其英;;中国佛教文化的辉煌篇章——凉州佛教文化琐谈[J];发展;2011年07期
7 刘超;;国学大师熊十力的性情人生[J];文史博览;2011年07期
8 付丽洁;;佛门中“金刚不坏之身”的由来[J];文史博览;2011年07期
9 萧统;;数学才俊的信仰之路[J];黄金时代;2010年10期
10 雨兰;;书缘书事[J];山东教育;2011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晓;;业力与基因:佛学与遗传学对话的初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陈征;;“现代科学劳动”是发展劳动价值论的重要范畴和核心理论内容[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高振农;;因明与佛学[A];因明新探——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3年
4 吕爱平;;中医现代化问题与可能对策[A];中医现代化科学研究发展策略[C];1999年
5 李宏;;浅谈切实坚持以科学的核心理论统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快速稳健发展[A];2006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盛林;;从《修辞学发凡》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7 黄道炫;;太虚佛教改革思想初探[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贾纯金;;哲学与修为漫谈[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9 杨子圣;;浅议课改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10 李安纲;;《西游记》作者不懂佛学么?[A];第二届全国《西游记》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章红雨;台湾佛学泰斗印顺法师著作全集被引进大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高山杉;“佛学艰深海日楼”[N];东方早报;2010年
3 中共安徽省望江县委党校 林劲松;佛学生态智慧对构建大生态文化的启示[N];中国民族报;2010年
4 斯闻;《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任芳 单纯刚;道学、佛学典藏编撰工作完成[N];中国民族报;2010年
6 录音整理 顾海燕;佛学精华与生命关怀[N];泰州日报;2010年
7 记者 朱晨晖;市领导现场调度云泉禅寺抢修扩建工作[N];张家口日报;2010年
8 黄心川;佛学奥理的哲学探究[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韩云峰;香港佛学会七十万元捐赠繁峙教育事业[N];忻州日报;2007年
10 高山杉;新刊《欧阳竟无佛学文选》求疵录[N];东方早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金华;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韶宇;智旭佛学易哲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梁银林;苏轼与佛学[D];四川大学;2005年
5 赵旗;心学与禅学[D];西北大学;1999年
6 廖雪伶;佛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对话之实质[D];四川大学;2005年
7 韩国良;道体·心体·审美[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谢锡文;边缘视域 人文问思[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李大伟;佛音缭绕的六朝文学[D];山东大学;2009年
10 赵建军;魏晋般若与美学[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都林;佛教服饰、法器及其佛学文化底蕴的阐释[D];内蒙古大学;2010年
2 黎玲;佛学与六朝山水绘画美学的兴起[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黄世福;朱熹理学与佛学之比较[D];安徽大学;2003年
4 董西彩;“自我”与“无我”[D];四川大学;2005年
5 孟宏峰;《野草》的佛学解读[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6 周康;《幼舆丘壑图》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7 屈雅利;走向生命的大美[D];西北大学;2001年
8 李渝刚;佛教对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影响三论[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维;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商务合同的汉译[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金永亮;简Z溕⑽难芯縖D];华侨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辩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9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59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