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宗教论文 >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08:25

  本文关键词: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间信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研究的成果亦是非常的丰富。本文以民间信仰为研究内容,以“区域社会”为研究框架,将民间信仰放在区域社会中进行探讨,从“民”的视角审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以期构建一个中观层次的民间信仰景象。本文以禅乡黄梅的实证调查资料为基础,开展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认为区域社会民间信仰是指在特定区域存在的,对认为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及有形体的相应的信奉与尊重,是区域社会民众所接受和认可的俗信生活形态。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其信奉的主体不仅包括底层民众,也包括社会上层精英;其俗信内容不仅包括有组织的宗教信仰,也包括无组织、无教义、无传人的非宗教内容,是一种兼容并包式的多元信仰形式,信仰相当灵活。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具有地域性、包容性、生活性、慵散性、顽强性、地缘与血缘的交融性、广泛的民众性等特点。在本文中,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划分为个体、家庭(家族)、社区三种不同的层次,分析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能够契合区域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满足民众多层次的需要;能够型塑区域社会意识,维持区域社会秩序;构建区域公共活动空间,凝聚区域社会民众之间的情感;对区域社会民众实施教化,缓解区域社会矛盾;确立社会成员身份,培养区域性共识;发展区域性经济,传承区域性民俗文化等功能。探讨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形成区域性的因素,认为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交通状况、传统习俗、人群意识、区域内典范人物等有着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在当前的变迁与传承机制,认为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出现了“泛化”与“内卷化”现象,在功能上为适应国家社会的需要出现了相应的转型;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传承必须明确其传承的载体,包括人、物、口承语言、信仰仪式等,以此建构区域社会文化认同心理,并形成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传承机制,这两种传承机制再现了国家、区域社会、民众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国家对区域社会民间信仰有要求,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依赖于国家,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对民众来说仅是一种自性,而非自觉。
【关键词】:区域 民间信仰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 仪式 文化认同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33
【目录】:
  • 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点5-6
  • 中文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一章 绪论12-30
  • 一、研究的缘起12-13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13-15
  • 三、研究综述15-23
  • 四、研究范畴23-24
  • 五、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24-25
  • 六、研究方法25-26
  • 七、理论应用26-28
  • 八、研究的重点与难点28
  • 九、研究的创新点28-30
  • 第二章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体系与内涵30-47
  • 第一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兴起与内涵30-37
  • 一、区域社会民间信仰概念30-31
  • 二、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研究的兴起31-36
  • 三、内涵36-37
  • 第二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特点37-47
  • 一、特点37-43
  • 二、与相关概念的关系43-47
  • 第三章 黄梅民间信仰情况调查分析47-93
  • 第一节 调查概况47-53
  • 一、调查方法47-49
  • 二、黄梅概况49-50
  •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50-53
  • 第二节 个人信仰活动53-71
  • 一、宗教信仰53-61
  • 二、俗信信仰61-71
  • 第三节 家庭信仰活动71-83
  • 一、“生”的俗信72-74
  • 二、“婚”的俗信74-75
  • 三、“居”的俗信75-76
  • 四、“敬”的俗信76-83
  • 第四节 社区信仰活动83-91
  • 一、政府主导的社区俗信场所83-85
  • 二、民众参与的集体寺庙的修建85-88
  • 三、民众对社区集体俗信活动的认知与态度88-90
  • 四、社区集体具体俗信活动事项90-91
  • 本章小结91-93
  • 第四章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功能及形成因素93-107
  • 第一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功能93-101
  • 一、契合民众的文化心理,满足民众多层次需用94-96
  • 二、型塑区域社会意识,维持区域社会秩序96-97
  • 三、构建公共活动空间,凝聚民众之间的情感97-98
  • 四、实施社会教化,缓解区域社会矛盾98-99
  • 五、确立社会成员的身份,培养区域性共识99-101
  • 第二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形成区域性的因素101-105
  •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影响101-102
  • 二、交通状况的制约性因素102
  • 三、传统习俗推力的影响102-103
  • 四、人群意识的促成因素103-104
  • 五、典范人物的催生因素104-105
  • 本章小结105-107
  • 第五章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境遇107-119
  • 第一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泛化107-112
  • 一、泛化的表现107-110
  • 二、泛化的原因110-111
  • 三、泛化的影响及评价111-112
  • 第二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功能的变化112-115
  • 一、信仰力量的减弱113-114
  • 二、信仰功能的转型114-115
  • 第三节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内卷化”115-117
  • 一、“内卷化”概念115
  • 二、内卷化的表现115-116
  • 三、内卷化的影响及评价116-117
  • 本章小结117-119
  • 第六章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传承119-135
  • 第一节 传承载体119-124
  • 一、载体之一:物119-120
  • 二、载体之二:人120-122
  • 三、载体之三:口承语言122-123
  • 四、载体之四:信仰仪式123-124
  • 第二节 传承心理基础124-128
  • 一、区域社会文化认同内涵124-125
  • 二、区域社会文化认同的符号125-127
  • 三、塑造区域文化认同的路径127-128
  • 第三节 传承的策略128-133
  • 一、“借名”策略128-131
  • 二、“搭桥”策略131-133
  • 本章小结133-135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思考135-141
  • 一、区域社会与民间信仰135-136
  • (一) 从“民”的主体入手,民间信仰内涵在扩大135
  • (二) 民间信仰是区域社会认同的基础135-136
  • (三) 民间信仰在信仰内容上表现出区域性136
  • 二、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与民众136-139
  • (一) 民众参与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功利性136-137
  • (二)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对民众产生区域认同与归属的影响137
  • (三)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是存在层次划分的137-138
  • (四) 民众的信仰仅是一种自性,而非自觉138-139
  • 三、区域社会民间信仰与国家139-141
  • (一) 国家对区域社会民间信仰的神圣化要求139
  • (二) 区域社会民间信仰对国家的依赖——合法性与扩散性139-141
  • 参考文献141-152
  • 附录152-160
  • 致谢160-161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16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王健;;民间信仰的权力之维[J];博览群书;2009年11期

4 汪德明;张葆s,

本文编号:3646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646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2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