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岳祭祀演变考论
本文关键词:五岳祭祀演变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五岳祭祀是古代重要礼制之一,诸朝正史礼志与礼典记载最详,其演变过程容易理清,但如何理解五岳祭祀诸种变革仍有待深入考察,此即本文研究目的。五岳祭祀因儒家经典而确立,五岳本身又分散于各地,故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五岳祭祀与儒家经典之表里关系为主线,以历史地理为手段,结合历代政治文化特色,综合考察古代五岳祭祀的演变。论文从先秦山川崇拜入手,发现名山大川与诸侯国君关系紧密,,此时五岳四渎多作为诸国地望。秦汉间五岳虽享有一等山川礼遇,但仍然与其它名山杂处,直至西汉神爵元年朝廷依经典制礼,五岳始独尊于众山。东汉是五岳祭祀制度的成熟期,此时西汉以来的遣使致祭演变为长吏负责制,同时五岳还渗透到朝廷礼制的各个层面。中古分裂时期,南北诸政权仍注意山川祭祀,此时五岳因地理特征而与政治军事紧密联系,其代表有刘聪战时祭嵩山,北魏明元帝遣使越敌境祭华山以及北魏频祭恒山。魏晋以来,三礼之学兴盛,北朝礼制尤重郑注三礼。隋代继承北周礼制特色,确立按五郊迎气日祭五岳,开始以五岳为祈雨礼之首,设立五镇山及五岳令长,创建颇多。隋重五岳乃承北周重《周礼》、重郑玄经义之风。承隋代制度,唐宋五岳祭祀又有两大特点,一即五岳加爵与祀典下行发生联系,二即道教涉入五岳祭祀。唐于五岳分立道教真君祠,宋代总立五岳观以统摄五岳帝王与五岳真君,道教与五岳正礼充分融合。同时唐宋五岳祭祀又各有特点,如唐玄宗重遣使致祭,唐重华山,宋重衡山;五岳行祠自宋代开始大量涌现,五岳信仰逐渐下行等等。五岳除在历朝所享礼制存在差别,其地理认同从长时段来看也不固定。历史上五岳曾有两次大变动,一次是隋唐舍汉制南岳霍山而以衡山为南岳,一次是明清移北岳之祀至浑源。两岳移祀的本质是以经学为中心的五岳理念与官方设计五岳的意图发生矛盾。隋唐改立衡山是经学思想对汉制的胜利,而明清北岳移祀则是政治权力的胜利。最后,五岳的变动又关乎地方五岳信仰,以北岳移祀为例,山西雁北地区因边疆的军事信仰需求出现诸多北岳行祠,这成为山西争夺北岳文化的有利因素。
【关键词】:五岳祭祀 儒家经典 历史地理 移祀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933;K20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引言9-21
- 1.1 问题的提出9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1.3 文献综述10-19
- 1.4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19-21
- 第2章 汉代五岳祭祀制度考论21-50
- 2.1 先秦山川崇拜概述21-30
- 2.1.1 “国必依山川”理念22-25
- 2.1.2 东周山川祭祀情况浅析25-29
- 2.1.3 小结29-30
- 2.2 汉代五岳祭祀制度的确立30-44
- 2.2.1 秦代一统的山川布局30-35
- 2.2.2 汉代的五岳祭祀制度初立35-38
- 2.2.3 东汉五岳祭祀制度的变化38-44
- 2.3 五岳理念的演变与深入44-49
- 2.4 小结49-50
- 第3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岳祭祀考论50-95
- 3.1 三国时代的九州观念50-52
- 3.2 十六国时期的山川祭祀52-62
- 3.2.1 汉赵政权的山岳祭祀52-59
- 3.2.2 其它政权的山川祭祀活动59-62
- 3.3 北魏与恒山关系62-77
- 3.3.1 北魏复五岳祭祀62-63
- 3.3.2 恒山直道小考63-70
- 3.3.3 北岳祭祀与北魏对河北之控制70-77
- 3.4 北魏疆域开拓与五岳祭祀77-92
- 3.4.1 泰常八年北魏祭祀华山事发微77-86
- 3.4.2 北魏嵩山的道释二教86-88
- 3.4.3 北魏皇帝的封禅理想88-89
- 3.4.4 东魏孝静帝封禅意图蠡测89-92
- 3.5 本章结语92-95
- 第4章 隋代五岳祭祀制度的创新95-115
- 4.1 隋复巡狩礼95-100
- 4.2 从一祷三祠到五郊迎气日——五岳祭祀时间的演变100-107
- 4.2.1 汉制的延续及演变100-102
- 4.2.2 五郊迎气日祭五岳102-107
- 4.3 周隋重视山川祭祀107-113
- 4.3.1 五镇山的确立107-110
- 4.3.2 以岳渎为首的祈雨制度110-112
- 4.3.3 岳镇官员的设置112-113
- 4.4 本章结语113-115
- 第5章 唐宋五岳祭祀考论115-148
- 5.1 唐代以岳渎为首的封爵制度及祀典下行115-131
- 5.1.1 以岳渎为起点:唐代地方祠庙额爵制度简析115-117
- 5.1.2 唐代朝廷祀典的下行117-120
- 5.1.3 宋代额爵制度与“祀典”意义的变化120-131
- 5.2 唐宋五岳礼遇及其地位131-145
- 5.2.1 唐代五岳祝文的变动131-134
- 5.2.2 唐玄宗重遣使致祭134-139
- 5.2.3 忌讳私祷——以西岳为例139-141
- 5.2.4 五岳之“高下”141-145
- 5.3 本章结语145-148
- 第6章 唐宋五岳真君祠研究148-178
- 6.1 五岳真君祠建立与发展148-160
- 6.1.1 五岳真君祠的设立背景148-152
- 6.1.2 五岳真君祠简况152-156
- 6.1.3 宋代真君祠的发展156-160
- 6.2 宋代开封的五岳观160-172
- 6.2.1 百神所集在帝都:五岳观的修建160-163
- 6.2.2 北宋皇帝与五岳观之关系163-168
- 6.2.3 五岳观的演变168-172
- 6.3 五岳信仰的下行:东岳行祠的普遍出现172-177
- 6.4 本章结语177-178
- 第7章 经典与地理之间:以南岳、北岳移祀为中心178-229
- 7.1 经学的胜利:论衡山南岳地位之成立178-189
- 7.1.1 汉代“天柱”“霍山”为南岳178-179
- 7.1.2 汉代经学的调适与持守179-182
- 7.1.3 驳霍山为古南岳182-184
- 7.1.4 中古经学的胜利:从汉武制度到以衡山为南岳184-186
- 7.1.5 后世南岳文化纷争186-187
- 7.1.6 经学遗义与五岳之变187-189
- 7.2 北岳移祀补考189-198
- 7.2.1 明代移祀论争189-192
- 7.2.2 浑源北岳说的兴起192-195
- 7.2.3 浑源北岳说源头蠡测195-198
- 7.3 明清北岳移祀事件的知识背景198-205
- 7.3.1 明代官方地理志与一般知识中的北岳198-203
- 7.3.2 明代经典注疏对浑源北岳的接受203-204
- 7.3.3 小结204-205
- 7.4 再造传统:北岳文化变迁及其军事背景205-229
- 7.4.1 北岳的军事功能205-209
- 7.4.2 北岳信仰转移与晋冀北岳文化之争209-214
- 7.4.3 山西北岳地域崇拜的出现及其军事意义214-225
- 7.4.4 河北北岳信仰的衰落225-227
- 7.4.5 小结227-229
- 第8章 结论229-231
- 附录“岳”“望”梳理三则231-239
- 参考文献239-258
- 致谢258-260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2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思棣;汉武帝所祀南岳考[J];安徽史学;1995年02期
2 王晖;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3 胡厚宣;释殷代求年于四方和四方风的祭祀[J];复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6年01期
4 张继禹;;道教五岳配天思想简论[J];中国道教;2009年05期
5 笪厥来;天柱山辩识[J];安徽大学学报;1984年03期
6 江波;也谈天柱山[J];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01期
7 张鹤泉;;汉碑中所见东汉时期的山岳祭祀[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8 王宏北;树林娜;;辽代中京大定府述略[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06期
9 萧平汉;;南岳衡山析疑[J];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87年04期
10 朱玉龙;南岳山所在方位考[J];江淮论坛;198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柏中;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吴洪琳;大夏国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云军;两宋时期东岳祭祀与信仰[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邓烨;北宋东京城市空间形态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2 段晓明;华山西岳庙石牌坊石刻图像初步研究[D];西安美术学院;2007年
3 焦继顺;《楚辞·九歌·河伯》与“祭不越望”辨[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孙建军;明代中期宣大地区军事防务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5 范正生;大汶口陶符与将军崖岩画考释[D];山东大学;2008年
6 杨瑾;晋北堡寨与明至清初边地社会变迁[D];山西大学;2010年
7 王蕊;明代山西行都司建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五岳祭祀演变考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jlw/386268.html